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芜湖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J202307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办复类别:B类
市九三学社:
您单位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芜湖通江达海、水陆空兼备,是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芜湖港是长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安徽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2020年11月,芜湖市获得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批复成为安徽省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依托芜湖港朱家桥港区与裕溪口港区、串联自贸区芜湖片区和三山物流园,带动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打造“两区两联一配套”立体枢纽布局。今年2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将芜湖“建设现代化物流枢纽”提升到与制造业发展同等位次,将“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内通外畅’的大物流体系”作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两大“拳头”之一,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于芜湖在枢纽功能上的肯定和新定位,更是对芜湖做强物流枢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情况
(一)发展概况
枢纽建设加快推进。2022年,芜湖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35亿吨,其中出港7629.83万吨、进港5874.18万吨;完成港口集装箱量125.02万TEU,同比增长8.6%,总量居长三角沿江城市第五位;完成外贸量442.19万吨,同比增长40.3%。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码头工程、宝特多式联运中心等枢纽项目加快推进。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谋篇布局。(1)制定《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规划》。以港产城深度融合为切入点,发挥产业集聚、区位功能、港口资源三大优势,统筹协调港口、产业、城市的总体布局,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构建产业体系、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有序协调发展新格局。(2)开展《多式联运物流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围绕提升枢纽服务效能,谋划铁水、公水、空水等多类型联运方案,优化枢纽物流组织方式。重点围绕朱家桥港区货运作业效率提升,对朱家桥港口铁路专用线接轨芜湖东V场连接工程方案进行系统研究,满足水铁联运需要。有序推进芜湖综合保税区跨境铁路物流园建设,打造长三角“中国-东盟”跨境铁路国际物流集散基地。
二是优化集疏运体系,提高运营效率。(1)加强专用通道建设。总投资2.06亿元的三山经开区疏港路(高安河路—横山河路,总长5.13km)已全线贯通,强化三山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枢纽对外开放水平。芜湖港疏港路中港一路(银湖路—长江路)拓宽改造工程、武夷山路扩建工程增设货车停车场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目前港一路已开工建设。(2)建强多式联运工程。芜湖港打造“铁水联运主枢纽、内外联通全链条”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批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芜湖宝特物流综合基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芜湖港朱家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芜湖空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芜湖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4个省级示范工程加快建设。2022年全年实现铁水联运箱量1.04万TEU,同比增长6.12%。(3)增开专用航运线路。芜湖港继续深化与上海港合作,发挥联盟航线的综合效益,建成以芜湖港至上海港江海直达运输为主,省内港口“港航巴士”航线网络及上游中转航线为支撑,沿海、近洋航线为延伸的通江达海的水上运输航线网络体系。目前,朱家桥码头集装箱班轮每月达250艘次,50余家国际知名船公司在芜湖港均有集装箱进出口业务,集装箱班轮经中转可到达世界各地。
三是加快主体培育,发展智慧枢纽。(1)优势主体加快培育。全市目前拥有3A级以上物流企业62家,其中,4A级22家,5A级3家,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于去年被认定为5A级物流企业。全市拥有各类物流园区19个,包括1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6家省级物流业示范园区,自贸区芜湖片区跨境物流产业园是安徽自贸区三个片区中唯一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2)智慧枢纽加快打造。2021年,芜湖港纳入交通部“畅行工程”建设企业名单,开发了港航区块链平台与集装箱生产作业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推行港航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建设。同时,我市逐步构建形成以港航大数据、彦思科技、物润船联为代表的智慧航运平台,以共生物流、安得物流为代表的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以路歌物流为代表的智慧多式联运平台的智慧物流体系。
四是增强互联互通,加强对外合作。(1)加强枢纽联动协同。持续深化港口集装箱“一核两翼”效应,推广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联动接卸、水水中转业务模式,通过持续加密芜湖至上海洋山港或外高桥港的班轮密度,开辟芜湖至长江主要干线港口、沿海港口的内贸干线运输,已经形成以芜湖港至上海港江海直达运输为主,省内港口“港航巴士”航线网络及上游中转航线为支撑,沿海、近洋航线为延伸的通江达海的水上运输航线网络体系。开辟上游“汉芜”中转航线,与武汉港形成良性互动,改变以往过境挂靠船舶运力的模式,提供快捷的“两港一航”点对点直达航线服务,助力航线运营和港口箱量共同成长。(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依托枢纽通道优势做强外贸发展平台,芜湖经开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奇瑞汽车2022年出口汽车45.2万辆,连续20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品牌出口第一。今年1-4月份,芜湖港集装箱量46.1万TEU,同比增长12.5%,汽车滚装量99289辆(奇瑞汽车51667辆),同比增长37.3%。结合芜湖综保区功能推动跨境电商做大做强,已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5家,数量全省第一;全市已有19个跨境电商企业建设使用海外仓50家,汇峰跨境海外仓上线全国“海外智慧物流平台”,慕晨国际连续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居全省首位。(3)加快推进口岸开放。稳步推进芜湖港口岸开放三山港区,加快实现国际航行船舶直接停靠三山港,目前项目已具备验收条件,进一步实现外贸直航。推进空港口岸开放进程,加快推进机场总规修编,确保总规与转运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衔接畅通;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推动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建设,为市内进出口企业提供“境内关外”待遇,提高物流通关效率,缩短商品流通时间,提升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五是提高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环境。持续擦亮“畅聊早餐会”“惠企政策上超市”“服务企业1%工作法”“企业家接待日”等营商环境品牌,用活用好各类政策,切实增强为企服务能力。(1)加强政策扶持。修订《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2022-2023年)》,制定《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2022-2023年)》,重点加大对枢纽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四至范围内的物流企业,可享受物流业扶持政策上浮20%优惠补助。(2)提升通关效率。推动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码头外贸集装箱数据与芜湖海关监管数据互联互通,成为首个开展区块链无纸化进口放货的内河港口,提高物流通关效率。芜湖-洋山“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改革推进顺利,可节约外贸集装箱境内运输成本30%,助力2022年海关业务量较上一年度提升300%以上。深化“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可将单个集装箱的留港时间由1-2天压缩到1小时内,目前“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两种模式在试点内分别完成4票、2票业务。(3)做强“物流直通车”。践行市服务企业“1%工作法”,聚焦降低枢纽物流成本的共性需求,着力破解影响降本的堵点因素。开展物流及工业企业物流成本调查研究,全面梳理物流总费用、行业规模、物流需求情况,找准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点。推动美博进出口公司与安徽港航物流、芜西欧国际货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破解影响企业出口的海运难题。组织芜湖港、达成储运、宝特物流等企业围绕汽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物流仓储、运输和路网规划等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枢纽龙头企业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安徽省港口运营公司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成功发行首期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5亿元。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通过应收账款平台融资,截至目前,已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2970笔,成交金额1044.69亿元。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融资589笔,融资金额198.47亿元。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芜湖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做强枢纽新引擎、推动经济大发展”的目标,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体系,为提高双循环效率、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巩固芜湖港安徽省枢纽港地位。聚焦芜湖水运优势,积极打造长江黄金水道优质港、安徽省第一大集装箱枢纽港,做强“世界级港口群”桥头堡。到2024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0万标箱;到2027年,力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居长三角沿江城市前列。一是夯实枢纽基础设施。充分发挥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加快推动朱家桥多式联运中心、综保区物流仓储设施、海螺三山智能仓储一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枢纽整体运行能力,加快融入全国物流枢纽网络。二是加快多式联运建设。推进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暨“芜湖港支撑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战略,打造‘铁水联运主枢纽、内外联通全链条’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芜湖塔桥多式联运基地、江北片区铁路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统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之间的高效衔接和联动发展,构建水铁联运体系,打造水陆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枢纽。三是打造裕溪口煤炭储备基地。充分发挥芜湖港裕溪口煤码头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功能优势,协调产能布局与物资储备,承接和配套国家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裕溪口应急物流体系工程,打造以煤炭贸易为主,大宗件杂货贸易为辅的裕溪口煤炭储备基地,进一步推动安徽腹地煤炭资源集聚,为长三角区域提供能源物流支持。
(二)打造枢纽经济示范区。一是构建多点支撑发展格局。依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两区两联一配套”发展布局,发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国家物流枢纽资源集散优势、“自贸区+综保区”跨境贸易优势,构建“物流+贸易+产业”的多点支撑发展格局,积极打造枢纽经济示范区。二是推动枢纽优势转化。围绕芜湖市十大新兴产业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乘用车、无人机及部附件制造等25个优势细分领域的物流保障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芜湖市“枢纽+通道+网络”物流体系发展规划》研究,依托我市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高效衔接,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保障重点产业领域产能扩张的物流需求,加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三是统筹港产城协同发展。高标准开展《芜湖港总体规划》修订工作,加强与生态保护、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等规划衔接,统筹谋划港口、产业、城市的协同发展。加强沿江港口布局研究,科学预测港口吞吐量,细化明确并严格落实港口功能定位,推动实现港口有序的运输组织、合力的产业布局、紧密协作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通。
(三)打造长江航运服务业发展高地。一是加快推进长江航运集聚区建设。依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区位突显、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航运基础产业、江海直达运输业、高端航运服务业、特色航运服务业和航运服务新型业态五大重点,着力培育安徽港口集团芜湖物流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芜湖)滚装码头有限公司、芜湖达成储运有限公司等物流主体,吸引更多航运服务企业入驻集聚区。二是构建航运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开展《芜湖市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加强顶层设计,以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为载体,加快推进航运要素集聚,谋划建设航运政务中心、港航交易中心、航运服务中心、船舶修造中心等,不断完善船舶交易、货运代理、航运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招引更多航运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打造以智能航运服务核心区为“一核”,船舶交易集聚区、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为“两区”的“一核两区”航运服务产业格局。
(四)营造枢纽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依托“惠企政策上超市”“服务企业1%工作法”等营商环境品牌持续优化枢纽发展环境。动态调整更新《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规定》条款,重点加强对物流企业和枢纽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放大“紫云英人才计划”效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人才开发思路,加强与全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内相关院校对接,积极引进和培养水运专业技能人才,打造枢纽发展人才高地。
联系单位: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553-3991670
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