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23-12-01 14:52信息来源: 芜湖市发改委阅读次数: 字体:【  

芜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常委会报告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请予审议。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谋划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和主线,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安排,全力促发展、保民生、护稳定、优环境。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责任担当,经济总量迈上4500亿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万美元,城市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创新型城市第27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和省发展改革委部署,对《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本报告。按照国家要求,报告评估期为20211月至20236月底,没有半年度统计的指标采用2022年底数据。

一、主要指标总体向好

把主要目标指标作为实施好《纲要》的首要关键,建立分类部署、分步推进、分级管控机制,各项指标总体符合预期或处于合理区间,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人民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主要目标指标总体进展顺利。

《纲要》共设置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27项指标,总体进度较好(详见附件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出口总额、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13项指标超序时进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等8项指标符合序时进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3项指标慢于序时进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调查失业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3项指标因省统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暂不作评估。

1.经济增长稳健有力。全市经济总量由十三五末的3714亿元提升到2022年末的4502亿元,年均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01897元提升到121630元,超过序时进度2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4%,分别高于规划目标5.20.4个百分点。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4%,高于规划目标2.4个百分点。外资外贸稳定发展,进出口总额由十三五末的84.4亿美元提高到2022年末的136.1亿美元,提前完成11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2023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5.55亿美元,增速位居长三角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两年均为35.4%,居全省前列,2023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1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55%,提前完成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0%的规划目标。

2.科技创新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三五末的1038个增加到2022年末的1641个,平均每年净增301个,超过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净增232个);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6.3%,高于规划目标7.3个百分点。2023上半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53件、63.9件,均提前完成2025年的规划目标(目标分别为15件和50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88%符合序时进度。

3.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截至2022年末,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12,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95岁,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79个,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实现了力争高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要求。2023年上半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3.1万人,提前完成省下达264万人的目标要求。

4.生态环境稳定向好。截至2022年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3.3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0.3%,森林覆盖率达到28.62%,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均保持为100%

5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稳定。2021-2022,粮食产量分别为138.76万吨、139.6万吨,均符合稳定在27亿斤的规划目标要求。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分别为74.7178.57万吨标准煤,符合序时进度要求。

(二)慢于序时进度的指标情况说明。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3项指标慢于序时进度,经深入分析,有望在十四五末完成。具体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由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叠加疫情等影响,增长速度不及预期,2021-2022年年均增长7.8%,低于规划目标0.2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未来外部环境仍然非常复杂严峻,按2023年全年增长6.5%测算,要实现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考虑到该指标为预期性目标,国家规划中没有明确具体目标值,而是保持在合理区间,且考虑到全国各省市受疫情影响情况基本相似,该指标拟不作调整。在今后工作中适当拉高标杆,引导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力争完成或接近十四五规划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212022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均为0.35吨标煤/万元,优于全省控制水平(0.37吨标煤/万元)。省下达我市十四五时期目标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3%2021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3%,完成省下达的下降3.2%的年度目标任务。2022年,受GDP增速放缓影响,在不扣除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增长0.4%左右;按照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有关要求,初步核算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0.01%左右,扭转了不降反升的不利局面,但仍慢于十四五目标序时进度。今年上半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后降低4.6%(省年初下达我市目标任务为同比下降3.2%)。随着经济恢复发展,并在优化用能预算管理、精准配置能耗要素、着力保障高质量项目用能、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的基础上,2023-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66%,完全有可能完成规划目标。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2021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9%,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目标任务;2022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0.3%。两年整体进度低于87%十四五规划目标序时进度,主要是全市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此外,还存在露天焚烧、施工扬尘、餐饮油烟等问题。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为抓手,力争完成省下达目标。

二、主要任务进展顺利

聚焦《纲要》提出的关键具体任务,坚持整体推进、强化聚力攻坚,突出制度创新、汇聚各方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实现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过硬成绩。

(一)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有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纳入虹桥国际枢纽联动发展区,签订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合作共建协议,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成功揭牌,长三角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在芜成立,协同共建科创飞地、创新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入选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升级完善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渔政执法人员下沉一线、执法装备配置使用。全省首个智慧生态环境平台(二期)上线试运行,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明显。鼓励海螺水泥、奇瑞汽车等骨干企业,积极布局印尼、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项目合作。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超15亿美元,累计发运芜西欧”“芜合欧中欧班列超200列。

(二)四个重大推进务实高效。重大政策释放新红利。抢抓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印发实施方案、四清单,用好用活省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帮助芜湖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加大政策调节力度,发布实施助企开门红、民企改革发展32条、新能源汽车产业行动计划、促进民间投资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兑现企业奖补资金超50亿元,办理退、免、减、降、缓各项税费超200亿元,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重大平台构筑新优势。面推进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累计开工项目131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皖江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即将运营,城南过江隧道双线并进,联云世纪、奇瑞超二工厂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加快建设,新设企业6000多家,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案例49项,其中7项为全国首创,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七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十大新兴产业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实现全覆盖。重大工程项目增添新动能。十四五以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十大新兴产业项目1308个、计划总投资8470.3亿元;合计开工省重点项目超1000个、竣工超400个、完成投资达4000亿元;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园、天马微电子、信义七期光伏组件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重大改革激发新活力。全市422项重大改革任务按序时进度推进,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改革、组建人才发展集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连续三年相继入选全省年度十大改革案例。开展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推深做实“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等为企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极简化改革。依法兑现公共政策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医改工作等7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把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建立十大新兴产业协同推进机制,出台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过2300家,其中营收超百亿元企业10家、超千亿元3家,制造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7位。强化首位产业首位推进,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861家,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汽车产业链税收达到全省的60%。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累计超4300家企业登云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入围国家级双跨平台,共生物流入选工信部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入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2个、省级18个,形成一批两业融合示范案例。农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培育出三只松鼠、溜溜果园等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规上农业企业超过260家,形成休闲食品、优势畜禽、精品粮油3个百亿级产业链。深入实施千万工程70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基本建成,825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加快推进。

(四)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体系化人才招引举措落地见效,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18具体举措,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67个、领军人才671人、高端人才5591人,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08万人。在全省率先构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政策体系,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69.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施赤铸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发布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榜单10项。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5家,12家研发实验室入选全省首批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41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62家。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计划,新增7家上市公司,上市企业总数达28家。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中部六省首家公募基金公司兴合基金落户,人民币存贷款规模超1.2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省第二,入选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五)人民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成立人民城市建设委员会,首批选定安师大、海螺集团、奇瑞集团等10个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常态化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四促攻坚,完成长江路高架等216个人民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徽州路快速化改造等106个项目实施。编制《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构建5分钟生活服务圈和15分钟综合服务圈。加快建设宜邻中心项目,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12个,改造棚户区9629套,分别完成十四五目标的54.54%64.06%。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提升,建设完善90条城市次支道路,累计新增建设公共停车位1.1万个。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繁昌窑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功举办芜湖神山音乐节。加强城市美化绿化,结合口袋公园建设推进金角银边体育空间,累计建设芜小园口袋公园达71座。

(六)智慧芜湖城市建设全方位推进。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吸引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芜投资布局,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300亿元。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上线185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服务,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8.1%;建设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办理时限压缩率79.1%;建成全省首个“5G数字政务服务受理站,依托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打造一站式航运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事项实现网上集中办理。数字社会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被评为省首批城市大脑应用示范场景,芜湖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特色平台。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获得国家卫健委数字健康典型案例通报表扬。加快虚拟电厂建设,完成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能耗数据接入,实现40万千瓦可调负荷的高效聚合。

(七)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筑。全力打造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芜宣机场正式通航,运输航班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3项核心指标稳居省内第2,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成为全省第二个百万级机场、首个百万级支线机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围绕打造安徽向海而兴的最大出海口,加快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站场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25万标箱,连续7年在全省占比过半。对外联通能力进一步提升,芜合高速改扩建完工通车,塔桥物流基地、铜商高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普速铁路外绕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进芜常城际、芜宣高铁前期工作。全市半小时陆路交通通勤圈加快形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通车,G347无为泉塘至牛埠段等一批国省道项目完工通车,长江南路快速化改造等市政道路加快建设,中江大道北延等即将开工。能源、水利等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楚城扩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营,水阳江、青弋江、漳河中下游水系综合整治及防洪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八)扩内需促开放协同推进。印发实施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任务分工,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内需的关键作用,用足用好开放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券,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市级政府性投资超300亿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徽动消费生活芜优行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布局建设更多地标性文化场所、休闲街巷、消费中心,通过推动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做活线上消费平台,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网络零售额实现700亿元。扩大外资外贸规模,深化一带一路RCEP经贸合作,紧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机遇,持续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成功举办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全球汽车生态博览会、氢能产业合作发展大会等高能级会议。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外贸倍增行动计划和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链全景图,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到176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大幅超过预期目标。

(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违法捕捞问题整改基本完成。深化林长制、湖长制改革,全市造林绿化2.7万亩。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江北建筑科技产业园等146个项目开工建设,青弋江治理工程等51个项目竣工投用。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部署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等12大行动,获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三山经开区获批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1376个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无为、南陵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固废(危废)和辐射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长江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加强,设立安徽芜湖外龙窝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完成安徽奎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开展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

(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大力实施暖民心工程,持续扩大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供给。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惠园覆盖率90.24%三心工程惠及全市22万名中小学生;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做强芜湖职业教育联盟。健康芜湖建设加快推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安定医院等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芜湖,皖南肿瘤防治中心纳入省区域医疗中心统筹布局。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建成7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公建民营养老机构31家。开展住宅物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依法依规清退34躺平的物业公司,物业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运营城市书房49座,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排名在全国120个监测城市中位列第19位,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三、基本评价和问题分析

 综合来看,《纲要》主要指标、主要任务等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自身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完成《纲要》既定目标任务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经济实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十四五以来,外部形势变化远超预期,疫情疤痕效应仍未完全消除,家电、材料(建材)等产业受房地产行业影响,增长压力较大。我市经济增长的位势、态势均发生变化,相较于合肥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快速提升、首位度不断提高,芜湖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GDP占全省比重提升幅度不大,在国内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有所下降。经济增速波动较为明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压力加大,做大经济总量是十四五下半程和十五五期间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深度和潜力不足。受市场需求疲软、产业能级较低、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投资动能减弱,消费恢复不快。今年以来,投资、社消零增长均不及预期。且从芜湖长期发展来看,全市整体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制造业中水泥、玻璃、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高,能耗压力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体量规模还不够大,三产增加值较合肥、杭州等先发地区,差距较大。要素资源保障仍存在短板,能源、土地、数据等要素供给相对匮乏。

(三)区域竞争下的要素资源集聚能力还不够强。随着超大、特大城市集聚效应的逐步增强,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毗邻芜湖的上海、南京、合肥等大城市,产业、人才和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展现出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芜湖对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吸引面临较严峻挑战。而芜湖的城市规模不大、层级不高,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亟待加强,新招引的百亿级大项目较少,10年常住人口增加不到20万人,企业用工荒”“招工难问题依然存在,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难以快速提升。

(四)城市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业发展短板仍突出。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中心城区中小学规划建设滞后,大型体育场馆、高品质旅游景区供给等仍显不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等与合肥相比有不小差距。特色文化标识还不鲜明,基层治理平台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撑水平有待提升。

四、发展环境评估

十四五后半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进,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芜湖进入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需要深刻认识时代方位、把握机遇优势,对标更高标准、着力找差突破,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看,逆全球化倾向拖累全球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呈现增长较弱、风险加大、博弈加剧等特点,多重挑战叠加共振,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十四五前半程,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团结奋进的方向。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们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着力解决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的问题。更要正确认识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没有改变,尤其是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惠及面广的政策文件,必将对经济内生动能释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战略机遇,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发展机遇。

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机遇。党中央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数字技术革命引致生产力跃迁的时代内涵。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旨在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对于芜湖来说,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作为长三角枢纽节点两大集群之一、中部六省唯一的数据集群,拥有最好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数字经济的显著优势。同时,芜湖制造业基础良好,产业门类齐全,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达7成,制造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7位。因此,充分发挥数据中心集群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创新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布局新赛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多竞争新优势。

2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而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中占据先机,关键在于立足比较优势,转向差异化竞争,全面提升创新资源导入和配置能力。考虑到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都在芜交织叠加,随着塔桥物流基地、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等项目建设,芜湖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联动发展将不断加快,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因此,芜湖在服务和深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具备了更为强劲的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在融入区域供应链、产业链,参与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开放方面基础更加牢固。

3深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仍面临困难挑战,恢复和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好转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方案。芜湖市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一直高于六成,位列省内第一。消费提质增效呈现诸多新亮点,欢乐芜湖品牌是全国首个地市名义注册的商标品牌;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成效突出,拥有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芜湖综合保税区、芜湖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贸易平台,进出口总额及增速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都具有一定优势。随着《芜湖市促进民间投资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区域文化旅游和消费中心的加快打造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芜湖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

4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带来的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将面临要素流动的战略窗口期,更加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整合配置资源要素,争取到国家、省级层面的战略、资金和重大项目支持。这又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人口红利将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型,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支撑更加坚实。

总体判断,十四五后半程,我市仍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有基础有条件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部分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有所积聚,各类困难和挑战依然众多。面对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我们要把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全面完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五、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推进规划实施,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着力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芜湖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中、放在省委对芜湖发展的战略定位中谋划推进。紧紧围绕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奋斗目标,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副中心意识、首位产业意识等三个意识,打造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文创”“芜湖消费等芜湖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层级、创新层级、融通层级、人才层级、服务层级,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新高地、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开放枢纽、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奋力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更好服务全省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考虑。

1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决定。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深刻阐述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推进规划实施必须全面对标对表。一是有序衔接主要目标。坚持《纲要》确定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重大任务不动摇,紧密衔接《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的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按照年度计划部署,强化预调微调,细化推进措施,狠抓考核调度,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切实做好《纲要》后期实施工作,确保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聚焦《纲要》中重大项目,统筹好各类要素资源,加快推动在建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提前谋划储备一批事关未来发展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强化算力、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推动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三是加强前瞻性谋划。适时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及相关研究,突出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谋深谋细谋实事关芜湖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把政策机遇转化成发展胜势。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副中心意识、首位产业意识等三个意识,坚决摆脱三线城市的自我定位,跳出芜湖看芜湖,跳出安徽看芜湖,努力走出新时代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在长三角一体化意识方面,增强开放理念、开放思维、开放意识、开放能力,勇于开拓外向发展的新赛道,以长三角一体化的视野和标准看问题、做规划、建项目,加快与长三角、全国、全世界链接,全面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副中心意识方面,积极贯彻落实省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把各项工作与全省最优、全国一流比较,以更加开放、超前的态度引进高端的教育、医疗、文旅、金融等优质资源,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区域消费中心等,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高作为副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在首位产业意识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把最优的资源、最好的人才、最好的平台向首位产业倾斜,打造世界级、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加快建设芜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和标识度。全力打造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文创”“芜湖消费等叫得响的芜湖品牌,努力构筑外来投资和人才创业的首选地,不断提高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标识度。在芜湖制造方面,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将汽车、航空、机器人、材料等产业打造成为芜湖的标志性产业,全力打造“1361”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形成15000亿级首位产业集群、3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6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到2027年首位产业集群力争突破万亿级大关,一批产业集群迈上新台阶),引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争当长三角制造强市排头兵,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达2400亿元以上,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5%在芜湖服务方面,大力发展数字服务、现代物流服务,通过数字赋能、区位赋能,努力打破发展的天花板;提升国际贸易服务,推动芜湖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利用、发展好自贸区芜湖片区等载体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办好畅聊早餐会等品牌,努力为企业、为百姓做好服务,加快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连通、创新高效、融合共享的优质服务业新体系,到202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在芜湖文创方面,将雨耕山、范罗山、芜湖古城和老芜湖海关旧址、中江塔等历史文化名迹,与城市有序更新相结合,打造若干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建设风貌亮点,塑造若干有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网红打卡点,以充分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在芜湖消费方面,坚持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两端发力,坚持品质提升与规模发展并举,大力开展“1314”行动计划(围绕建成1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商业消费集聚中心、消费业态创新中心和商旅文体融合示范中心等“3个中心,深入推进14项具体行动),不断增强芜湖消费品牌区域吸引力和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社消零总额达到2500亿元。

(三)重点举措。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芜湖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需紧紧围绕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重点目标,进一步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力争产业层级、创新层级、融通层级、人才层级、服务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芜湖篇章。

1融合化集群化发展现代产业经济,提升产业层级

加快构建富有芜湖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力争每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00个,推动各产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坚定不移推进首位产业。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支持奇瑞等龙头企业在上市融资、扩大产能、跨界融合、品牌提升等方面聚焦突破,加快构建汽车产业新经济生态,在安徽世界级汽车产业版图占比过半。拓展做强核心零部件配套,加快四个一批建设,争取一批重大零部件补短板项目落地芜湖。延伸细耕汽车后市场,加快发展出行运力服务、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等,鼓励设立汽车研发飞地,打造长三角汽车后市场服务集聚地。围绕省创新体系建设类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建设,积极做好项目承载、任务落实,争取更多应用场景落户芜湖。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招引培育更多有控制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创型企业,开辟新的千亿赛道。培育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编制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建设未来城市数字治理全景实验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高等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加快建设一批彰显徽风皖韵、滨江特色的美丽乡村,打造千万工程的芜湖样板。推进稻米、蔬菜、水产、畜禽、休闲食品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数字化。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创新构建生产服务+先进制造+生活服务前后向融合产业链,大力挖掘制造业供应链消费链两端潜力,促进两业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健康体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创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安徽省数据交易中心建设,争取在芜湖设立数据交易机构,建设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相结合,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2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创新生态建设,提升创新层级

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坚定不移走好产业+科创的路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推进创新平台扩容升级。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市委创新委员会,成立市科创集团,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以经开区、江北新区、三山经开区和高新区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调整完善开发区赋权清单,不断提升开发区承载力、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推动实现国有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提升国有平台公司支撑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建设高能级平台。理顺江北新区统一规划、投资、管理、运营等体制机制,跨区域集聚和配置产业、人才、科技、创新、金融等资源,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快推动江北新区成为合芜联动发展战略枢纽和支撑、全国一体化网络算力长三角枢纽、全球有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发挥自贸片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试验田作用,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贸区芜湖片区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系统推进创新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凤鸣研创中心、梦溪科创走廊、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7个创新园区,打造一批创新孵化器、开放式众创空间,通过各类平台整合集聚创新要素,营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积极盘活低效用地,促进产城融合,引导工业园区向综合型园区转型,推动各类园区创新发展。

3五港联动发展港口经济,提升融通层级

抢抓芜湖区位4.0改善机遇(港口、高铁、航空、运河),全面落实省委赋予芜湖的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发展定位要求,全力打造安徽最大出海口全面强化水港枢纽能级。接续高标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省级层面出台支持芜湖港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芜湖港成为江淮运河货物进江中转首选港,扩大皖货出海高标准建设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打造航运政务中心、航运交易中心、人才服务中心、航运创新中心,搭建芜湖航运要素大平台,建设一流的现代内河航运服务基地。加快提升公路港互联互通水平。抢抓复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建设契机,加快推进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高速公路与芜湖港、芜宣机场的衔接,打通关键节点,力争更多高速公路纳入下一轮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不断增强空港货运枢纽服务能力。加快芜湖专业航空枢纽港建设,抢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级工作机遇,加快芜宣机场改扩建、机场货站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动芜宣机场口岸开放与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全力提升铁路港畅达辐射水平。加快推进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建设,推动申报中欧(中亚)班列始发站,构建以长三角核心区域、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为依托,辐射皖南、赣北等区域性综合铁路货运中心。稳步推进信息港建设。打造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推动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等数据集群项目建设,加快落地一批东数西算典型应用场景和重点项目,打造算力中心城市和智算中心。

4建设区域人才集聚地,提升人才层级

聚焦建设安徽创新中心、青年发展型城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招引培育各类人才。精准靶向招引人才。发挥人才发展集团强磁场作用,办好紫云英人才日”“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等活动,力争每年新招引8-10万名大学生和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塔顶更尖、塔身更强、塔基更厚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多措并举育好人才。实施鸠兹英才培育工程,鼓励高校在芜培养工程硕博生,支持各类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冠名班、订单班、产业学院,持续扩大职教规模,充实人才资源蓄水池。支持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皖南医学院更名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启动芜湖人才数字大脑建设,打造覆盖全市的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信息化平台。建好用好紫云英人才驿站,倾力打造创业芜优之城,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协同联动和放量汇聚,积极举办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高能级会议,吸纳各类人才来芜或返芜创业。加快壮大资本市场芜湖板块,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质效,不断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着力优化地方金融发展生态。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为人才安心立业营造最优生态。加强人才配套服务。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满足各类人才需求。牢牢把握公益普惠方向,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以新建改扩建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对接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国际化教育合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实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

5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提升服务层级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高水平、高品质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民生建设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进城市层级持续提升。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四促攻坚,大力推进环镜湖、老船厂等城市更新项目,G347通江大道等市政道路建设,强化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加快最干净城市创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持续扩大优质教育、医疗、托幼、文旅、商贸、养老等资源供给,着力打造30个城区两级中心,更好地满足市民生活和休闲娱乐之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社区,丰富拓展数字芜湖应用场景。聚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成色。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优化提升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功能,高标准推进龙窝湖湿地公园、惠生联圩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长江(芜湖)百里生态湾。加快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稳步扩大虚拟电厂示范应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抢抓电化长江政策机遇,推动绿色船运产业发展。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新业态从业者参保政策。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持续推进惠民菜篮子制度化运行。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提高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社会治理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立足十四五后半期、面向十五五中长期,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是健全的推进机制,真正发挥好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动态调整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做到各类规划协同推进,统一管理应用。二是突出的政策储备,增强经济运行感知能力,及时出台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增量政策措施;扎实开展产业迭代升级能力培育、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长效治理机制构建等重大问题研究,谋划一批新的工程项目、载体平台和改革试验;开展人口、科技、生态、文化等研究,增强趋势规律把握和提前预警应对能力。三是做好的支撑保障,强化专项债争取,推动实现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总体目标,全力跻身国家民间投资20个试点市。做好能耗、能源等重大政策跟踪对接,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加快储能布点规划编制工作。四是树牢的正确导向,发扬四敢精神,健全激励鼓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广大党员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打实助企纾困解难,鼓励企业家积极创造更大市场;深化社会性流动改革,畅通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激发群众不断创造新业绩。建立狠抓落实和创造性抓落实机制,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凝聚全市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

 

附件:1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芜湖市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内容进展情况

3十四五规划《纲要》专栏中期评估情况

 


附件1

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

2020

情况

2021

实际值

2022

实际值

2021-2022

均增长(%

2023年上半年实际值

2025

目标

年均增长

(累计)

属性

完成

评价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8

11.6

4.1

7.8

5

8

预期性

慢于序时进度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01897

116570

121630

7

145000

7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3.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

4.2

13.2

5.8

9.4

7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4.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

35.4

35.4

37.7

35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2.31

72.99

73.55

70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2

15.7

5.4

10.4

4.9

10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84.4

115.3

136.1

18.2

85.55

>110

>5.5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584.35

1972.95

1995.12

12.2

1038.85

2200

7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创新驱动

9.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12.3

19.5

13.2

16.3

>9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1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2.2

38.1

38.41

42.88

45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1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29[42.6]

13.8[53.5]

17.14[60.2]

18.53[63.9]

1550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1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省统计口径暂未明确,无法预测完成情况

>10

预期性

暂不

评估

13.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1038

1288

1641

1641

2200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民生福祉

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

10

6.5

8.2

7.5

力争高于经济增长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15.城镇调查失业率(%

省统计口径暂未明确,无法预测完成情况

5.5左右

预期性

暂不

评估

1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7

10.92

11.15

11.3

约束性

超序时进度

17.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9

3.08

3.12

3.2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1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67.01

271.73

286.85

293.1

省下达

264万人)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19.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0.33

1.94

3.42

4.79

4.6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20.人均预期寿命(岁)

81.44

80.6

80.95

80.8

预期性

超序时进度

绿色生态

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相比2015年下降19.48%

降低3.3%(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后降低1.4%

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后降低0.01%

降低4.6%

省下达

(较2020年下降13%

约束性

慢于序时进度

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省统计口径暂未明确,无法预测完成情况

省下达

约束性

暂不

评估

2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8.3

84.9

80.3

79.6

省下达(87%

约束性

慢于序时进度

2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100

100

100

省下达(100%

约束性

符合序时进度

25.森林覆盖率(%

26.82

28.57

28.62

不低于26

约束性

超序时进度

安全保障

2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35.14

138.76

139.6

稳定在27(亿斤)

约束性

符合序时进度

27.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69.21

74.71

78.57

80

约束性

符合序时进度

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均按不变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研发经费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以及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值均按现价计算。

 


附件2

芜湖市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内容进展情况

序号

芜湖市纳入省十四五

规划《纲要》内容

目前推进情况

下一步推进举措

1

建设省级传染病救治基地以及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基地

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主体结构已经完工,预计2023年内工程完工;市传染病医院(市三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四家县级医院(无为市人民医院、南陵县医院、湾沚区总院、繁昌县人民医院)县级医院救治能力项目均已完工,有效提升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

实施市三院新院区项目、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提高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和采供血能力。

2

建设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一期码头

持续推进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一期项目码头工程建设,目前项目陆域堆场、水工码头、场桥设备等已基本完成。推动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争创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完成。

3

加快建设芜湖动漫产业园、推动芜湖荆山文旅城、加快培育繁昌马仁奇峰景区等5A级潜力景区、重点支持繁昌慢谷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规划方案及初步设计已批复,2022822日举行开工仪式,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2.荆山文旅城项目因项目主体、用地等原因,暂时搁置,正在积极协调推进。3.成立春谷文旅公司(国有)并聘请第三方公司对度假区建成项目进行托管,运营对沿线重要节点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推动途居马仁露营地、竞皇电竞小镇、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聚焦项目建设关键环节,统筹解决制约项目推进难点问题。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进一步自提标杆、查缺补漏,推动度假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4

实施芜湖(京东)航空货运枢纽港、打造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

1.加密芜湖至上海洋山港和外高桥港的班轮密度,2022年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5万标箱。2.芜湖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名单;已启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站场改造)项目。3.于省内首创将芜湖港作为上海洋山港的货物接卸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2022年芜湖港完成外贸吞吐量442万吨,同比增长40.3%4.完成了网上业务受理、设备单证无纸化、电子提单等项目建设,建成并启用长江首座新建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实现了朱家桥港区5G专网覆盖,成为全国内河港口中第一个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线上提货放行的港口。芜湖港EIR平台注册各类船、货代、运输公司客户量120余家,注册集卡车辆1000余辆,累计完成电子设备交接单95.2万余箱。

加快打造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推进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一期码头项目等建设。深化与上海港合作,完善省内集装箱运输一核两翼航线布局,合理安排航线、航班,进一步增加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

5

规划建设G60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工程铁路

铁路:实施宁芜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芜湖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合肥芜湖宣城城际铁路研究论证、建设芜湖北高铁站、开展六安庐江铜陵南陵宣城普速铁路前期工作

1.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南京南隧道正式进入正洞施工阶段,省自然资源厅批复了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安徽段)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2.低运量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方案已完成专家审查。3.芜湖北高铁站已经建成通车。4.积极对接铁路相关部门和省铁建办,与常州市开展芜常铁路规划方案研究。

推动省发改委加快G60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工程铁路谋划建设。推动省铁路办、省投集团、宁安公司及相关单位加快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做好征地拆迁相关工作。推动低运量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请市规土委会研究。

6

高速:建设芜湖黄山高速、沪武高速无为岳西段、铜商高速无为(塔桥)合肥段和合肥霍山皖豫界段、巢黄高速合肥无为(石涧)段、北沿江高速无为安庆段
实施芜合高速宣城芜湖段和芜湖林头段、宁芜高速皖苏界芜湖枢纽段改扩建

芜湖黄山高速、芜合高速芜湖林头段改扩建建成通车,沪武高速无为岳西段、宁芜高速皖苏界芜湖枢纽段计划2023年建成通车,铜商高速无为(塔桥)合肥段、北沿江高速无为安庆段、芜合高速宣城芜湖段加快建设,巢黄高速合肥无为(石涧)段配合合肥市推进前期工作,计划十四五期间开工。

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争取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早日完工,不断完善芜湖市高速公路网格局。

7

能源:建设芜湖LNG内河接收(转运)站码头、续建芜湖楚城扩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续建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续建巢湖江北集中区管道项目

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加快建设,储罐工程、码头工程按序时建设,预计20246月建成投产。芜湖楚城扩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2021年已建成投运。

加强能源重点项目调度,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完成建设任务。

8

机场:推进芜湖宣州机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建设芜湖宣州机场站、推进无为通用机场建设

1.芜宣机场总规修编已完成评审会专家及行业意见修改,并报送民咨公司邀请专家复评,后报华东管理局审批。同时,机场公司委托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编制。机场公司率先启动机场改扩建节点工程,于202210月份开工建设机场货站改扩建工程,国际货站项目总面积约18000㎡,总投资约1.8亿元。2.无为通用机场项目选址报告已上报军民航主管部门。

争取芜宣机场总规修编早日获批。推进机场改扩建项目前期可研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推进机场改扩建征地拆迁工作,待总规批复确定机场红线后启动预征收工作。推进无为通用机场建设,持续推进规划选址论证工作。

9

过江通道: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芜湖北京路过江隧道、芜湖城南过江隧道

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正在开展工可方案研究、相关专题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城南过江隧道正在施工,北京路过江隧道推进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项目工作。

10

水利:有序稳妥推进芜湖闸新建大中型水库工程、推进三江(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综合整治

芜湖闸枢纽工程可研已编制完成;水阳江、青弋江、漳河中下游水系综合整治及防洪治理工程规划专题已通过省水利厅技术审查,可研初稿已上报省水利厅。

加快推进工程前期工作。

11

以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等地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我省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基础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增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全球影响力

2022年,家电产业产值约858亿元,同比增长5%。获评中国家电智能制造基地·芜湖称号。制定芜湖市智能家居产品、成套智能家居系统奖补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向高端智能家电产品转变。协助推动芜湖美的、格力电器(芜湖)有限公司等标杆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支撑智能家电。美的厨卫入选国家级厨热电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级工业互联网5G智慧园区,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分别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制定《芜湖市新兴产业制冷设备制造细分领域工作推进方案》《芜湖市新兴产业厨卫电器细分领域工作推进方案》,编制智能家电产业链招商图谱和目标企业库;召开芜湖市智能家电产业产需对接会。

力争2023年智能家电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以共建中国家电智能制造基地(芜湖)为契机,落实一批新产品、前沿技术的发布会、沙龙及产需对接会在芜召开,全力招引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落地。积极做好家电头部企业服务工作,优化要素保障支持。

12

高水平规划建设芜湖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2年芜湖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评价A等次,芜湖机器人、现代农业机械等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评价B等次;开展芜湖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等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2023年评估工作。

以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方向,申建新一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

13

支持合肥、芜湖、蚌埠、安庆、黄山等市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1.成功举办了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科博会、国际机器人(恰佩克)高峰论坛、SEMI化合物半导体及电动智能汽车精英峰会、芜湖汽车博览会、全省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出国留学推介会等一批展会,进一步推动会展业提档升级。2.主动搭建校企对接桥梁,对我市会展类人才开展培训,全面提升了会展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3.完善会展扶持政策,优化补贴发放流程,将每年一次性发放会展补贴,调整为即申即享2021-2022年共为126家申报主体完成了267.8万元会展补贴兑现工作。2023年会展补助申报工作已经启动。组织我市相关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消博会、服贸会等高能级展会,学习办展经验。

大力培育和提升会展品牌。积极引进高质量会展主体落户芜湖,支持培育本土会展主体做精做强。

14

提升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

1.成功获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积极提升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2022年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35亿吨;水路货运量占全市货运总量的75%以上;芜湖港扩大开放三山港区已通过省市两级验收,待国家口岸办组织正式验收后即可正式对外开放。3.出台《芜湖市航空货运物流发展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芜宣机场实现货物2022年吞吐量5030吨,为2021年的10.5倍。芜湖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被纳入省署会谈明确支持,口岸开放与保税物流中心(B型)可行性研究报告均已编制完成,已向省政府提交临时开放正式申请。口岸开放与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础设施均已进场启动正式建设。4.持续推进芜湖综保区提质增效。在2022年全国137个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排名49位,较前一年上升19位。

加快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完善顺畅的干线网”“广泛便捷的基础网。巩固芜湖港江港和芜宣机场空港核心港地位,加快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降低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压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

15

做大做强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1.制定《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规划》《多式联运物流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芜湖市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围绕构建枢纽物流通道,优化枢纽物流组织方式,完善多式联运运输模式,提高枢纽服务效能。2.推进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码头工程加快建设,不断提升枢纽服务能级。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跨境物流产业园获批安徽省第六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成为安徽自贸区三个片区中唯一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优化《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2022-2023年)》政策条款,重点加大对枢纽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强市“1%工作法物流直通车品牌,通过政企合作、企企交流等模式,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渠道,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加快推动芜湖港朱家桥多式联运工程、综保区物流仓储设施、海螺三山智能仓储一期等项目建设,提升枢纽整体运行能力。推进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暨芜湖港支撑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战略,打造铁水联运主枢纽、内外联通全链条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芜湖塔桥多式联运基地、江北片区铁路仓储物流中心、宝特多式联运中心等项目建设。

16

支持芜湖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加快芜宣机场货站改扩建工作,货运站全面封顶、基本完工。海关、边检相关设备采购前期工作已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按照时序进度推进。

继续实施芜宣机场改扩建工作。

17

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加快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

1.着力构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模式,修订《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2022年,芜湖在全国9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7位、比2021年跃升5位。2.积极构建企业+高校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实验室发展格局,获批特种显示与成像技术、智能机器人先进机构与控制技术、绿色建材与高端制造等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用好用足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统筹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加强对全市高校和企业争创省级实验室的需求摸排,支持高校和企业争创省级实验室,力争取得突破。

18

支持合芜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20219月,安徽省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持续推进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相关工作。

19

将湾沚区、繁昌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作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湾沚区、繁昌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5个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繁昌区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

加强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和任务清单管理。建立健全监测调度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乡村建设“183”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

将无为市、南陵县作为乡村振兴正常推进区

无为市、南陵县作为乡村振兴正常推进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逐年提高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强化利益联结,脱贫群众的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一揽子稳就业促增收举措落实。深入推进产业帮扶,促进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实现71个出列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速,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21

加强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支撑,其他各市为节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

1.加快高速大通道网化扩容,合肥方向芜合高速改扩建2022年完工通车;南京、杭州方向宁芜高速改扩建2023年内完工,合芜宣高速改扩建有序推进,全面扩容东向发展高速主动脉;铜商高速正式开工,构建芜合之间高速第二通道;G4231南九高速无为至安庆段开工建设,G4231南九高速和县至无为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全线建成后将形成联通皖江城市带的城际快速通道,构建芜宁之间高速第二通道。2.推进国省干线提质增效,G347无为泉塘至牛埠段、S259无为昆山段、S233无为鹤毛段、G205大茆立交、G205八里湾大桥、S334峨山路东延(一期)、G318 南陵段完工通车,G205G236S334G347等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面开工,打造全市范围内半小时通勤圈;推进G236G329S334S335S339等高等级公路新改建工程。3.推动港航水运畅达高效,芜湖港三山危险品锚地建成使用,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码头工程、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基本完工,朱家桥多式联运项目、裕溪口多式联运项目入选安徽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名单。4.强化民航通航两翼齐飞,芜宣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正式突破100万人次,成功跻身民航百万级机场行列,成为安徽省内第一个突破百万级的支线机场。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无为通用机场选址已开展军民航主管部门现场审查,南陵、繁昌通用机场预选址工作正式启动,加快建设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

完善双环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加快主副城区交通一体化,构建互通互联的干线公路网,实施覆盖全面的农村公路网,整合港口航道资源,构建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网。

22

一圈五区:规划建设合芜马、合滁、合铜产业走廊;支持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

1.规划建设合芜马产业走廊:依托合肥都市圈建设,加强与合肥在新能源产业分工协作,建设无为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2022年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超百亿。加快推进宁芜高速主通道扩能改造、宁芜铁路扩容改造、黄池特大桥工程,推进芜马同城化,为产业协作提供交通保障,强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产业分工协作。2.加快推动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围绕车、数、人、水,打造新兴产业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发展高地。以城兴产的新城区初步建成;海创新能源、智能网联超级工厂、隆基股份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项目接连开工建设;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集群和国家东数西算芜湖集群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建设合芜马产业走廊:依托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双圈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合肥、马鞍山的互联互通,产业人才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推进产业走廊建设。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集中优势资源进军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产业新赛道,力争再招引一批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项目落户江北,全力打造智联车岛”“龙湾科岛”“中华数岛产业集群。争取设立省级江北新区,建设长三角承东启西战略承载区。

23

园区合作:推动亳芜合作共建园区发展;健全完善集聚区联动机制,推动集聚区采取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与沪苏浙及合芜马等地共建合作园区

芜湖市分批派遣优秀干部赴亳芜合作共建园区工作,每年拨付2亿元资金支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嫁接芜湖市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现有政策、成熟管理模式,有力赋能了园区建设发展。2022年,园区GDP增长11.3%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8项指标增速居亳州市第1位。

继续加大对亳芜产业园的干部、资金、招商引资等支持,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24

五个区块链接:支持芜湖与南京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

共同签署《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框架协议》,先后引进江苏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校在芜成立技术转移机构。高起点谋划园区合作,鸠江经济开发区和南京白下高新区园区开展合作共建,探索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的产业分工新模式。

进一步做深做实合作,注重与南京都市圈城市合作、错位、协同发展,鼓励芜湖企业与南京研发平台合作,强化前沿技术领域的联合研发和应用。

25

一带一路: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联通芜湖、蚌埠等地,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增强境内外货物集散能力;加快合肥、芜湖、安庆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1. 2022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43.9亿元,增长53.6%。慕晨、徽傲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市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2.已开通芜西欧芜合欧班列。截至2022年底,我市共发运芜西欧”15.5列、芜合欧班列149列。3.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综保区一体化发展,建成菜鸟、天猫国际、宁波国际等跨境电商区域中心仓。芜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累计进驻企业38家,在省级考核评估获优秀等次;2022年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5.4亿元,增长80%1210业务完成420万单,较2021年翻两番。建成智能保税仓项目一期,满足企业扩大业务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项目一期已进场,打造国贸升级转型示范基地、保税+”创新基地、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基地及综合配套服务平台。

积极争取更多中欧班列车次,为企业出口提供运力保障。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综保区一体化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打造国贸升级转型示范基地、保税+”创新基地、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基地及综合配套服务平台。

26

中部崛起:支持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积极参与重点流域协调发展

1.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加强长江流域港口合作,芜湖、南京、苏州、上海等港口共同参与搭建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舱位开放共享,提供舱位共享平台,以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的五定班轮新模式循环周转运输,船舶装载率大幅提升,由原来的54%提高到77%2.牵头开展涉及马鞍山市的扁担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以及芜当联圩加固提升工程可研编制;开工建设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

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步伐,持续拓展港口+互联网功能。强化上港芜湖服务中心平台作用,港航协同,稳固运行芜湖-上海核心航线,不断提升两翼航线运营质效,培育发展长江中上游固定航线。

27

自贸试验区:支持自贸区芜湖片区打造开放型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支持自贸区芜湖片区带动皖江、辐射皖南

1.芜湖片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处于全省三个片区首位。芜湖片区以不到全市6‰的面积,贡献全市约60%的进出口额、41%的外商直接投资、10%的新增市场主体、27%的地区生产总值。2.推进带动皖江、辐射皖南一体化发展,与郑蒲港新区、马鞍山经开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开展协作创新,进一步释放自贸试验区的红利。3.落地安徽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境外合伙人出资3000万美元。颁发首张网络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推进双智城市试点建设,规划区港联动等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4.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综保区一体化发展,建成菜鸟、天猫国际、宁波国际等跨境电商区域中心仓。建成智能保税仓项目一期,满足企业扩大业务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打造国贸升级转型示范基地、保税+”创新基地、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基地及综合配套服务平台。

加强与外商机构对接,力争在外资重点企业、外资金融机构招商有所突破。加强与省内联动创新区合作,带动皖江、辐射皖南,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联动接卸”“抵港直装等新模式,加快打造空水铁公多式联运体系。推动构建海关监管、外汇结汇、税收征管、跨境支付、信息物流等支撑系统,实现新型易货贸易规模化常态化发展。

28

推动九华山、芜湖宣州等机场口岸开放

芜宣机场口岸开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项目于2022年年底开工,2023年年内具备验收条件。

持续推进机场口岸开放工作。

29

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大力推进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安徽中德(芜湖)国际合作智能制造生态产业园、安徽中西(新芜)国际合作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推动芜湖综合保税区内产业向研发、物流、销售、维修、再制造等产业链高端发展、依托芜湖港水运口岸,大力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平台载体建设6个项目纳入全省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工程

1.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于202310月在芜湖举办。

2.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总面积82.3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完备齐全。园区参照德国工业厂房建设标准建设中德产业孵化基地,规划10栋标准化厂房和1栋综合楼,德式风格社区罗兰小镇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3.2023年上半年,芜湖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达到11.86亿美元,增长13.7%。截至目前,芜湖综保区跨境电商网购保税2023年进口业务超200万单,全年预计超400万单,达到2021年、2022年两年业务量之和。

大力推动各类合作园区、综保区、芜湖港高质量发展,力争每个载体单位建设一个市级以上跨境电商产业园区。


附件3

十四五规划《纲要》专栏中期评估情况

 

专栏1 人才优先发展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紫云英计划。系统集成并创新人才招引、培养、服务、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解决好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难题,为人才汇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18具体举措,形成辨识度高、含金量足、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体系。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

行知计划。实施《芜湖市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办法》,五年内引进50名教育高层次人才,分层次培养20名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含幼儿园园长)、300名卓越教师(校长)(含100名中小学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200名中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引进101名教育高层次人才:其中B类人才3名,C类学科带头人11名,紫云英计划C5人才1名,D类市级骨干教师27名,E类公费师范生16名,国家和省重点院校毕业生43名。分层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校(园)长、卓越教师、骨干教师,对列入以上培养层次的人才,在5年培养周期内,给予经费扶持,其中60%用于项目补助,40%用于个人补贴。已培养卓越教师437名(其中名校园长62名,名班主任117名,名师76名,学科带头人182名),市级骨干教师689名,人才项目经评审已立项148个。持续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签约32人,入职93人。

华佗计划。实施《芜湖市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办法》,五年内引进(含柔性引进)100名卫生高层次人才,分层培养50名市级名医、100名卫生优秀人才、200名卫生骨干人才。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2021年以来,全职引进卫生高层次人才56人,柔性引进发达地区知名专家299人,培养市级名医30名,卫生优秀人才60名,卫生骨干人才80名。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共建立听力言语中心1个、与高校建立直属附属医院1个、名医工作室21个、医联体12个、科联体2个、专科联盟16个、专科合作6个,其他合作类型6个。

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行动。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0个、1000名领军人才、10000名高端人才。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近年来,全市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67个、领军人才671人、高端人才5591人。

大学生来芜行动。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实现五年内引进市外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留住在芜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一番。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新入职大学生人数逐年翻番,从20201.6万人,到2021年增长至3.3万人、20226.7万人。

 


专栏2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高端工业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下一代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轨道交通、3D打印及智能装备、减速机、传感器,中高端控制器、高精度机器人测试装备研发。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机器人及智能技术相关项目共计34项,支持资金1418万元。其中202123项合计565万元,202226项合计1248万元。支持方向聚焦:工业机器人运行精度、动态性能及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研究,拓展机器视觉、力触反馈、场景感知等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开发智能控制算法、外部传感器接入等控制系统;高适应性的伺服驱动器、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面向特定领域和行业的特种机器人研发,突破高精度自适应控制、人机交互控制等关键技术。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汽车电子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智能控制技术。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研发汽车整车、新型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新材料应用、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核心零部件,研发整车集成、高性能驱动电机及控制、动力电池单体及模组和管理系统、汽车电子等汽车核心技术。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项目共计49项,支持资金4144万元。其中202123项合计565万元,202226项合计3579万元。支持方向聚焦新能源整车及能耗、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等综合性能提升;高安全高比能动力电池研究,高功率密度集成化的电驱动系统产品,充放电设备;电池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和制氢储氢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智能驾驶汽车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航空装备领域。航空发动机、航电设备、螺旋桨等核心部件研发,航空材料及产品轻量化技术,大型无人飞行机、综合航电系统等研发。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航空技术与装备相关项目共计30项,支持资金2347万元。其中202114项合计382万元,202216项合计1965万元。支持方向聚焦:高性能的航空整机装备及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航空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成型关键技术研发;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和制冷环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航空线缆、螺旋桨等其他航空配套产品国产化研发,无人机及多用途特种飞机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现代农机及智慧农业领域。动力换挡变速箱、自动变速箱、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系统、高端液压件等核心零部件研发,高端收获机械、智能化大马力拖拉机、高端播种机等整机研发。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现代农业相关项目共计62项,支持资金2363.27万元。其中202115项合计559.67万元,202247项合计1803.6万元。支持方向聚焦:开展主要作物和专用品种的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生物选育,畜禽水产新品种及高效繁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保鲜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功能食品开发与产业化。开展农林生物质绿色转化综合利用等技术及应用。开展低成本、高可靠农业传感器核心器件、农用机器人的研制与集成应用。农产品生产、物流、消费全程追溯创新示范技术,特色智慧村镇、社区综合信息服务集成示范。开展大功率、高效环保的现代农机装备、农产品品质检测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微电子领域。第三代半导体需要的高纯度低缺陷碳化硅和氮化镓外延片,超高频、大功率高端器件研发。高频率太赫兹设备、量子通信设备研发与应用示范等。5G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微电子技术相关项目共计23项,支持资金875万元。其中202111项合计150万元,202212项合计725万元。支持方向聚焦:突破高性能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工艺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晶圆、芯片以及芯片封装测试关键设备。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研发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镓、氧化锌、金刚石宽禁带半导体的材料及器件。5G通信芯片设计、物联网智能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面向国防、政务、金融、互联网云服务等领域需求,研发量子通讯软硬件设备。

新型显示领域。以终端应用需求牵引上游关键材料技术发展,高性能新型显示专用芯片、高端元器件、平板显示核心配套材料及真空蒸镀机等装备的研发。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新型显示器件与技术相关项目共计13项,支持资金3332万元。其中20218项合计302万元,20225项合计3030万元。支持方向聚焦: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面板研发,提升产品透过率、均匀性、色彩还原度等关键技术。超大尺寸、超薄液晶显示背光源研发,实现超薄、超高亮度且阵列化的背光并产业化。基于裸眼3D视频源处理技术和系列化智能头戴显示器产品研发。以柔性、超薄、多功能电子玻璃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核心配套材料,高阻抗膜技术、触控模组一体化、打印OLED器件、打印薄膜封装等关键技术。

绿色建材领域。新一代水泥煅烧技术及装备、水泥高效无球粉磨技术、碳捕集及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及工业废渣关键技术、清洁新能源和节能新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高性能海洋工程用硅酸盐水泥材料研究,新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制。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高性能材料相关项目共计113项,支持资金4230万元。其中202130项合计610万元,202283项合计3620万元。支持方向聚焦:开发面向多行业领域应用的高性能铜基导线、铜基功能材料、高性能铝基材料、新型铁基材料等金属材料。超薄高强高透特种光伏玻璃、玻璃基板、光电显示、大尺寸多晶硅片、高纯超细硅粉、功能薄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树脂基复合、石墨烯、高性能复合隔膜等高性能材料。开展半导体材料、纳米催化剂、发光材料、储氢材料研发。开发环境友好型的高性能绿色建材

重大民生技术需求领域。涉及全市社会民生发展的重大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绿色高效农业、重大环境保护等领域迫切需要的技术难题。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支持重大民生技术相关项目共计281项,支持资金6055.5万元。其中202195项合计2133.5万元,2022186项合计3922万元。支持方向聚焦: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仿制药物。开展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中成药、疫苗和诊断试剂产品、中药材大健康产品、高端医疗器械等产品。围绕污染防治,优先开展水、大气、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技术研究。

 


专栏3 数字芜湖建设行动专栏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城市大脑构建行动。突出智慧城市数据赋能作用,融合智慧城市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和技术组件等三大基本要素,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大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县一体化城市大脑生态体系。完善集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中枢。全面搭建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中台,联动数据中台,实现共性应用能力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中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共享共用。深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对城市的智能化全面感知、可视化态势监测、可控化预警处置、智慧化协同联动。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芜湖市城市大脑一期建设项目于20225月完成招标,由京东城市(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标。按照芜湖城市大脑生态体系建设“1234”总体架构组织建设,现已试运行。升级完善数字赋能平台,含数据资源底座和六个赋能中台,即数据中台、算法中台、应用支撑中台、物联感知中台、安全中台、时空中台(CIM平台),整体提升我市数字赋能水平。新建核心应用场景城市运行管理平台,集运行态势感知、事件处置协同、指挥调度联动、辅助决策研判等功能于一体,汇聚多方资源、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治理与服务理念转变、效能提升、模式创新。充分考虑市县一体化需要,为各县市区搭建县市区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标准版。依托城市大脑数字赋能中枢能力,结合城运中心业务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初步做到横向上部门互联、纵向上各级贯通,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城

应用场景打造行动。围绕城市运行、公共服务、数字经济和基础设施四大领域提升工程,推进各部门业务系统按需改造、优化流程;基于一端(皖事通·城市令)、一卡(第三代社保卡)、一码(安康码)加快健康、教育、文旅、养老等重点领域民生普惠应用;在基层治理、公共卫生、交通出行、信用监管、生态环境等领域打造若干协同应用场景,逐步接入并运行惠民服务、城市治理和数字经济等各类应用体系。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皖事通可提供各类线上服务324项,注册总用户数已达205.9万人,服务累计访问量超6.72亿人次,2022年月活全省排名第2位。安康码实现与社保卡、医保卡、电子健康卡等互通互认,上线安康码+购药登记20多个场景应用,申领数已达546.9万人,核验数超6.42亿人次,亮码数达6.78亿人次。城市一卡通在服务大厅、交通、社保、旅游等领域拓展应用环境,全国异地就医结算功能基本完善。芜湖城市大脑已整合接入智慧长江、智慧停车、智慧社区、智慧气象、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住建、智慧教育、智慧体育、智慧养老、智慧党建、智慧消防、社会治安防控、城市安全生命线等多个应用场景,接入关键业务数据及指标,动态呈现城市运行态势,并为应用场景提供数字化能力与业务协同联动等方面的赋能支撑。

政务服务提升行动。建设完善皖事通办芜湖分厅,打通业务审批系统和数据壁垒,拓展电子证照、办事材料等共享和应用,实现最多跑一次。推动政务服务大厅硬件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行7×24小时不打烊服务,持续深化多终端政务服务协同办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搜索、秒批秒办、刷脸审批等智能服务。加强与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对接,强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化。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整合政务服务系统平台,上线185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服务。拓宽一源五端,发布事项74507个,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8.1%;建设政务服务网芜湖分厅网络端,实现市、县、镇、村一张网,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8.1%。建设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推行周末轮岗制度,做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建设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政务服务大厅,打造一站式海事港航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推动政策资金一键直达,共兑现政策资金27.1亿元,申报材料精简率79.5%,办理时限压缩率79.1%

智慧社区建设行动。互联网+”为创新引擎,构建便捷高效的智慧化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建设1套智能基础设施、1套数据资源体系、1个一体化智慧社区平台,围绕社区党建、社区安全、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共治、社区服务六大核心领域,构建X项智慧化场景应用,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平安、效能、智治、共治、幸福社区,推进社区基础设施标准化、行政事务协同化、服务管理集成化、居民生活现代化,不断提高智能化、信息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现已编制市级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完成3个示范样板智慧社区、3个试点智慧小区、10个智慧安防小区和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聚焦社区党建、社区安全、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共治、社区服务等六大领域,打造多项智慧化应用场景。

高分应用推进行动。加快高分芜湖中心建设、应用,推进卫星遥感数据在地物类型、土地利用、洪涝灾害、违建影像等应用场景运用。设立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中心,结合通航产业,打造卫星遥感产业集群。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高分芜湖中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实现月度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覆盖的地级市。现已广泛应用于我市智慧长江、智慧环保、智慧城管、资源调查、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同比业务需求增长258.02%。已提供0.8米分辨率遥感影像约10600平方千米,提供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约48000平方千米,服务领域有自然保护地监测、城市绿化率评价、森林病虫害监测、历史遗留矿山恢复监管等工作。

 


专栏4 新基建“1115”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1个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10000个以上5G基站;打造1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30个智能工厂,实现2000家企业登云;新型政务网实现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全面对接。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建成5G基站8957个(截至20236月);拥有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31个,获评16个省级智能工厂,认定市级智能工厂55个,超过4000家企业登云;加快建设新型政务网络,强化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实现市、县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全覆盖。深化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整合政务服务系统平台,推进185个跨部门多事项集成套餐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受理。建设政务服务网芜湖分厅网络端,实现市、县、镇、村一张网,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8.1%

1个创新基础设施体系。争创1-2个国家和省级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2-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超600个,力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我市布局,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十四五以来,我市共培育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46家,累计培育省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省企业技术中心227家。全市各类创新平台540个。2022年我市获得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研制、检验检测及充电桩;微显示产业基础设施及IC设计、晶圆制造;数据湖及软件开发服务平台;人力资本产业园基础设施及相关数据平台;高效物流产业园基础设施及物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微电子产业园基础设施及第三代半导体工程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智能农机装备及数字化农业推广应用;通用航空研制和测试、维修平台;3D打印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智能快递物流装备产业园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及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汽车后市场及弹性制造、智慧供应链体系;绿色食品及云端品控体系和销售体系;智慧城市及感知体系。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智能网联汽车研制、检验检测及充电桩、人力资本产业园基础设施及相关数据平台、高效物流产业园基础设施及物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微电子产业园基础设施及第三代半导体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应用场景项目已建成运营,汽车后市场及弹性制造、微显示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专栏5 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提高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推进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理顺停车政策、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各种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停车发展局面,改善停车秩序和停车环境。十四五期间,市本级建设32000个公共停车泊位,19座公共停车场。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2021年开展市区停车场普查工作并形成《芜湖市市区停车设施资源调查报告》。2022年开展《芜湖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库专项规划》修编工作。根据省厅下达公共停车场建设年度任务及我市停车场相关规划,积极推进公共停车位建设,2021年新增建设4312个公共停车位,2022年新增建设3530个公共停车位,2023计划新增建设3500个公共停车位,截至6月底已新建3647个。

老旧小区改造行动。针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老旧缺失、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城镇住宅小区进行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650个。到十四五末,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完成,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基本改造完成。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2021年改造187个老旧小区,完成年度改造任务,完工率100%,完成投资6.5亿元,并在旧改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进行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增加坡道和扶手1487处,人行道坡化62处,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已通过联合审查同意42台电梯安装;2022年改造125个老旧小区,完成年度改造任务,完工率100%,完成投资9.4亿元,125个小区均实施适老化、无障碍改造。2022年,市住建局组织对全市2023年计划实施104个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方案联合审查,要求各县市区在设计方案中按《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规定因地制宜保证养老服务用房使用面积,小区外部空间应充分考虑适老化,进一步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改造标准和设计深度,按照易识别、易到达、无障碍、保安全的原则,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进行适老化、无障碍设施建设。2023年,芜湖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计划改造104个小区,截止6月底,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中,104个小区全部开工,开工率100%,计划12月底之前全部完工。

水环境治理行动。重点开展长江岸线整治、生态湿地公园建设、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开展一系列中水回用及水系活水工程,建设朱家桥尾水湿地公园二期、袁泽桥补水系统扩建工程、银湖、凤鸣湖活水连通工程等。实施三峡集团(芜湖)综合生态治理项目。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健全水体维护养护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污水在线监控体系,探索推进厂网河湖岸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新建新芜开发区城东污水处理厂、繁昌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等,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

1.重点开展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朱家桥尾水湿地公园二期已于20231月份竣工。朱家桥尾水湿地出水经过生态稳定塘,利用水下森林提升净化能力,每天将12万吨的尾水水质从一级A提升至地表水准IV类标准后用作城市生态补水,削减进入城区水系的污染物,降低碳排放。同时,净化后的尾水回补至板城垾和保兴垾水系,实现水系连通和活水循环,并提高水环境容量,提升水系自我净化能力。

2.重点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工作。一是新芜开发区城东污水处理厂项目已于20226月底开工,近期工程建设规模3.0m3/d,远期工程建设规模6m3/d,预计202312月底完工;二是繁昌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可研报告正在编制中;三是芜湖市滨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目前选址意见书、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能评报告、洪评报告、涉河建设方案、环评报告、可研报告已批复,已完成初步设计初稿,下一步推进初步设计、概算批复,开展施工图设计。项目计划于2025年建成,建成后滨江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6m³/d;四是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截至2022年底,芜湖市城区建成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共11座,全年污泥产生量约15.5万吨(按80%含水率计),主要处置方式为焚烧利用,污泥无害化处置量15.5万吨,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

3.重点开展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2022年,市排水处聚焦主城区水质、水量、水位、水安全四个要素,围绕主城区主要水体开展《芜湖市主城区十四五城市水环境巩固提升工作方案》编制工作,2023年完成《工作方案》编制出台,全面启动主城区十四五水环境巩固提升“1+8”专项行动,包括雨污排水设施再排查、水系蓝线绿线再复核、水系暗涵排口再整治、水系连通及活水循环、存量雨污管网再整治、源头片区控制再落实、小散乱排污再清理、工业企业排水再督查等八项专项行动;同时加快建立完善的污水在线监控体系,目前已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质全部实施了在线监测,不断巩固提升主城区水环境质量。

城区道路沿线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对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巷沿线的市政设施(路面、路灯、杆线等)、道路绿化(行道树、街头绿地等)、交通安全设施、城市立面、城市家具(公交站台、环卫设施等)、市容秩序等进行整治提升,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与秩序。对城市道路进行慢行化改造,建设城市休闲绿道88km,打造居民户外休闲空间。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完成了天门山路(长江路-九华路)、天门山路(九华路-弋江路)、赤铸山路(弋江路-经三路)、赤铸山路(银湖路-九华路)、九华路(文化路-赭山路)、弋江路(袁泽桥-赤铸山路)、北京路(弋江路-工程大学)、银湖南路(中山北路-长江路)、中山北路(长江路-银湖路)、神山大道等10条道路整治提升,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改善城市环境与秩序。2023年计划推进赭山路(弋江路-北京路)(长江路-文化路)整治提升、中江大道卡子口下穿刚改柔工程、北京路(中江大道-工程大学)等道路整治提升工作。盘活现有停车资源,创新开展共享车位、错时停车、免费停车等13期系列活动,13条道路11866个停车泊位重大节日免费,46个单位停车场、2151个停车泊位,58个商业综合体、12261个停车泊位,分时段免费停车或降价开放。

林绿化提升行动。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开展芜湖市城市大绿化建设暨城镇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实施轨道交通一、二号线景观绿化项目,中央公园、赭山公园、元亩塘公园景观提升改造等,助推城市品质升级。十四五期间,新增、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为全面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及园林绿化品质提升,打造优美城市环境,我市积极谋划,持续开展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十四五以来我市城市大绿化建设共计完成新增绿地面积466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169万平方米,完成64公里绿道建设。以城市大绿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景观提质增绿添彩

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全面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体检和城区道路易涝点、隐患点整治工程,编制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建设规划。重点实施10个排水防涝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动态消除城区积水风险隐患。针对以往突发超标强降雨造成的积水风险点,督促各有关单位开展排查整治,目前已全部完成;二是持续排查城区积水风险隐患,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针对排查发现的积水风险点,建立巡查及应急处置责任清单,定点、定人、定岗、定责;三是加快推进排水防涝项目建设。目前2023年排水专项、汀棠公园西侧排水工程等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中。

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出台地方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依法依规通过教育、处罚、拒收和纳入社会诚信体系等方式进行约束;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到十四五末,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准确率大幅提升,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20225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芜政办秘〔202228号),明确2022-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全市2323个公共机构实现全覆盖,22个镇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共建设并投入运行功能齐全的四分类设施设备2254个,其中建设功能完善的分类屋132个,四分类亭2122个。在住建部2022年第二季度对安徽省各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芜湖市位列全省第三名。2022年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推进会在芜湖市顺利召开,制定并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DB3402/T34—2022)和《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DB3402/T33—2022)芜湖市地方标准,自202311日起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积极推进地方立法,《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已过市人大一审。着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专栏6 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农业生产固基行动。高标准农田建成比例达75%,粮食面积稳定在340万亩,产量稳定在139万吨,智慧芜湖大米种植面积超10万亩,果蔬种植面积稳定在87万亩,产量16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超60万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超100亿元。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22年底,高标准农田建成比例达74.69%,粮食面积334.02万亩,产量139.6万吨,智慧芜湖大米种植面积超15万亩,果蔬种植面积100.7万亩,产量179万吨,生猪出栏量达60.6万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 8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23亿元。

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超12000个,其中市级以上企业超50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超800个。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22年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超1300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达986个。

乡村产业升级行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率超6%,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三品一标农产品超700 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超1300万人次。建成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30个。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2021年增速4.3%2022年增速-4.3%,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4.4:1。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68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达1291.75 万人次。建成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3个。

两基建设提质行动。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100%,村村通公交占比达100%,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8%,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乡村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村级一站式服务大厅达标覆盖率达100%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 100%,村村通公交占比达100%,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超 98%,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乡村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 100%,村级一站式服务大厅达标覆盖率达100%

农村人才振兴行动。开展村支书轮训计划,在岗农技人员综合轮训,培训人次超1000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次累计超10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6000人。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开展村支书轮训计划,在岗农技人员综合轮训,培训人次超500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次累计超4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2800人。

人居环境提标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3%,村庄绿化覆盖率超50%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村庄绿化覆盖率超 50%

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超96%,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65%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市域全覆盖,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60%

乡村治理示范行动。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年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20%。市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镇村超60个。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56%。市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镇村达23个。

城乡融合发展行动。城镇化率超70%。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小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8。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超98%,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95%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城镇化率达73.55%。打造了一批精品特色小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76。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超95%,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 95%

农村改革深化行动。农村土地流转率达75%,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100%,农村三变改革完成率达100%。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土地流转率达72%,农村三变改革完成率达 100%。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专栏7 文化旅游发展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行动。推进芜湖市文化活动中心、范罗山图书馆项目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县(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已完成项目招标工作,正在开展方案设计。市美术馆展陈提升工程、安徽文化名人藏馆提升改造工程已完工。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采取芜湖书房芜湖书吧相结合的方式,建成城市阅读空间94个,其中城市书房”47个,开展阅读活动近5000场次。按照八个有标准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27个,覆盖率100%,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特色明显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芜湖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在安徽文化云平台推出线上演出119场次,观看人数达到2751.5万人次;全市10个图书馆、9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73个文化站对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接入省文化云平台。完成了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在线率保持在95%以上,全市已累计播发信息30余万条次、时长达3.3万小时。

文艺作品质量提升行动。以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为重点,深入挖掘芜湖地方特色题材,每年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不少于10部,每年获得国家级、省级文艺奖项不少于2个。加大对南陵目连戏、芜湖梨簧戏等地方戏种的扶持力度。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2021年新创戏曲《红杨树》《请年酒》《站好最后一班岗》等13部作品参加第八届芜湖市新创剧目展演。2022年全市新创剧目22部,庐剧《渡江英雄》、黄梅戏《现场说法》等11部参加第九届芜湖市新创剧目展演。2023年新创剧目21部。群舞《舞韵青白》、相声《巧了》、书法《弘扬大别山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获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其中,《舞韵青白》代表安徽省参加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评选。小型剧目《两棵枣树》《各有妙招》,大型舞台剧《铁画情缘》、小型剧目《梨园新事》,大型舞台剧《杏林春暖》、小型剧目《卖藕》《田秀才晋升记》2021-2023年分别入选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项目。《铁画情缘》进京演出,以铁骨画魂为主题的国家级非遗芜湖铁画艺术作品展同期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推出。指导梨簧戏保护单位芜湖市艺术剧院及目连戏保护单位南陵县新黄梅文化演艺传媒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对濒危剧种的保护传承力度,特邀请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对梨簧戏提供指导。今年,戏曲进校园项目向梨簧戏、目连戏等芜湖地方戏曲倾斜。

国家级、省级品牌创建行动。支持繁昌慢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大浦乡村世界申报5A级旅游景区。发挥工业、红色、滨江等资源优势,积极打造4A级及以上景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县(镇、村示范点)等品牌。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以提升乡村旅游承载能力为目标,创建市级精品民宿31家、市级双微提升点360个。截至20236月底,全市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3 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3 家、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6个、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10个、安徽省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安徽省特色美食村”5个、安徽省精品主题村”3个、安徽省后备箱工程基地”3个、安徽省最干净景区景点2个、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1个、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3个、安徽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17个。方特旅游区、芜湖古城先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芜湖古城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弋江区松鼠小镇、芜湖方特旅游区梦幻王国夜场项目、大浦狂浪海啸、电音烟花活动、芜湖书房·滨江书苑、芜湖耿福兴餐馆入选2022年度安徽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

文旅产业融合推进行动。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完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库建设、发布机制,加快建设两江文旅走廊、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遗存集聚区、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动渡江第一船、新四军在芜湖等项目落地。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编制《芜湖市全域旅游廊道体系规划》,统筹规划长江芜湖段岸线,以天门山为起点,串联四褐揽胜、十里江湾、龙窝湖湿地公园、板子矶等重要节点,覆盖芜湖方特旅游区、途居龙山露营地、芜湖古城等品质景区,打造动感滨江特色风景廊道,重点建设滨江旅游亮化工程、滨江旅游码头、惠生联圩生态建设项目。同时,结合青弋江、漳河等长江支流流向及河湖分布,分别打造魅力湾沚·休闲之旅”“乡约南陵·眷恋之旅”“探源繁昌·徜徉之旅”“自在无为·生态之旅,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旅游廊道空间格局。其中,繁昌慢谷旅游风景道入选首批安徽省级旅游风景道,推荐相约南陵 江南绿岭、氧身养心·畅游繁昌申报安徽省第二批旅游风景道。

乡村旅游集聚发展行动。以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为抓手,持续以乡村产业、乡村廊道、乡村集市、乡村档案、乡村客厅、乡村品牌、乡村形象、乡村讲堂八个乡村建设为抓手,重点支持乡村旅游廊道、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自驾车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能力。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印发《芜湖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大力实施精品民宿、双微改造提升点等乡村旅游七大行动,打造鸠兹小住精品民宿品牌,成功申报丙级等级民宿9家,湾沚区溪隐温泉精品民宿获美乡村 皖美好宿首届安徽省民宿设计大赛人气设计奖。南陵县烟墩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湾沚区入选首批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繁昌慢谷旅游风景道入选省级风景道,官巷环湖慢道示范点等5家入选省百佳乡村旅游示范点。南陵霭里乡村旅游度假区入选省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最干净旅游乡村。18处乡村旅游点列入国家级乡土中国 诗画生活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和美乡村 游惠民月精品主题线路。组织开展全市旅游厕所专项整治行动,对管理不到位的33家旅游厕所责令退出。

新媒体传播行动。打造欢乐芜湖新媒体传播阵地,扩大欢乐芜湖文旅品牌覆盖面、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积极构建文旅官方+主流媒体+网红自媒体全媒体宣传矩阵。其中欢乐芜湖新媒体矩阵平台累计粉丝超过15万,累计发送1.1万条文旅信息。正在进行欢乐芜湖微信公众号改版升级,从单一的信息发布提升为含信息发布、一键订票、图书借阅、场馆预约、优惠券发放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在市区30个芜湖书房和市博物馆广泛开展引流活动,加快提升粉丝增长。支持引导全市文旅自媒体力量开展宣传,召开自媒体文旅宣传工作座谈会,组织评选芜湖市2022十佳文旅自媒体达人,隆重组织颁奖,谋划成立芜湖市文旅自媒体联盟并开展系列活动。


专栏8 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蓝天工程。实施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及污染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重点行业氮氧化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监控能力建设、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整治等工程。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积极推进2家全流程钢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新兴铸管已完成有组织排放改造评估监测,全厂无组织超低排放相关项目正在土建基础设施,2023年底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富鑫钢铁已基本完成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全厂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部分项目设备安装完成;积极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3年底完成芜湖海螺5号、6号窑SCR改造;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 ,累计完成治理储罐数量45个,完成2处装卸环节治理,累计16家企业完成源头替代工作(替代溶剂型涂料20628.49吨),完成3家企业敞开液面治理,建设了收集处理设施;完成简易低效VOCs治理设施清理整治53台次,累计建设RTO治理设施22台。20225月出台《芜湖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管理办法》。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编码登记和入户抽测工作,截至202310月,已完成非道机械编码登记16815台,抽测2143台。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动车尾气检测。组织第三方对辖区内在建工地的260多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开展检测工作,严格管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准入;同时对码头、物流园等柴油车集聚区开展入户抽测,累计抽测500多台次。

碧水工程。实施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南陵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无为市取水口生态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与提标、尾水净化湿地公园、长江干流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县级及乡镇黑臭水体综合排查和整治、港口码头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到2025年,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全市1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57个乡镇以下饮用水水源地已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同步全面开展勘界立标,在一级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因地制宜设置隔离网等物理屏障。优化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布局。持续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对1533个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开展监测、溯源、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编制和分类整治。启用无为市高沟水源地、泥汊水源地,撤销无为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白茆(长江)饮用水水源地;启用芜湖市三山水厂繁昌芦南水厂饮用水水源地,同步向三山水厂、芦南水厂输送原水,关闭原三山水厂取水口、新港水厂取水口。整并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无为市、南陵县、湾沚区、繁昌区、鸠江区、三山经开区等逐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同网、同质供水,累计整并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36个,其中,三山经开区、江北集中区、繁昌区、湾沚区已全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净土工程。实施芜湖造船厂原厂址二期地块及原安达矿业加工厂地块土壤修复、南陵县历史遗留矿区污染源整治试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能力建设、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项目建设、水泥窑综合利用固废项目和飞灰水洗项目建设、市政污泥和一般工业污泥处置点建设、医疗废物改扩建项目建设等工程。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原安达矿业加工厂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已完成修复并通过修复效果评估,地块已移出污染地块名录。芜湖造船厂原厂址二期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修复,正在进行修复效果评估。南陵县历史遗留矿区污染源污染状况调查项目,调查单位已入场采样,正在施工。建设繁昌海创水泥窑综合利用固废项目和芜湖海创飞灰水洗项目,以及芜湖蓝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改扩建项目,形成每日处置污泥(干泥、湿泥)600吨,每日处置飞灰300吨能力,每日处置医疗废物12.5/日。出台《芜湖市中小微企业和社会源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转运试点管理办法》,共建设3家试点单位,危险废物收集能力共计2.76万吨/年,推进解决中小微企业、社会源产生的小量危险废物收集、转移不及时等问题。

温室气体减排工程。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推动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等工程等。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已编制完成20162018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及《芜湖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推动白马山水泥厂碳捕集项目(截至20234月底已累计捕集水泥窑尾烟道气中二氧化碳121352.65吨)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在20229月建成投产了智慧农业温室大棚。

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实施芜湖市智慧生态环境二期工程建设、VOCs组分自动监测站建设、环境应急能力与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基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等工程。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开展以案促建 提升环境应急能力专项活动,通过部署学习、集中培训、自查整改、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统筹推进活动开展,进一步梳理摸清基层环境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短板,充分发挥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案例经验借鉴和警示教育作用,着力提升我市环境应急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设了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我市环境质量状况。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项目,提升执法装备水平,丰富装备种类。完成智慧生态环境(二期)平台已建成验收,实现传统监管模式到现代化监管模式的转变,整合了全市800余套环境感知设备、1000多路企业实时监控视频及近30个业务平台数据3亿多条。

 


专栏9 芜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六大功能区建设行动。推进制度创新走在前列,对标国内国际最先进的内陆自贸区,坚持制度复制+制度创新,中国特色+国际接轨,开展差别化、首创性探索,高水平规划建设港口物流区、综合保税区、银湖国际社区、中心商务区、滨湖研创区、高端制造区六大功能区,打造比肩全国全球最高水平的内陆港口型自贸区。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一是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通过实体区、功能区二合一,芜湖综保区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绩效评估中居49位,提升19位。谋划跨境物流产业园项目,建成智能保税仓项目,企业实现拎包入住;开工建设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纳入全市十大创新园区之一。持续优化升级综保区卡口和场站运抵系统,实现无感通关。推进双智城市试点建设,建成智慧综保区等应用场景。全省首创了内陆区港联动监管一体化新模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送集报出区进口法检商品监管新模式。二是抢抓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复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契机,打造中东部地区多式联运关键枢纽,探索优化江海联运、铁水联运、陆空联运等一单制业务流程。全国首创了探索打造长江航运综合服务新模式芜湖港智慧港口建设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三是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鸠江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机器人、航空装备等战新产业,全省首创了“‘智能+共享+绿色打造共享工厂新模式“‘四链驱动助力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工业互联网券兑付新模式

六大产业发展行动。推动优势产业、战新产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航空、机器人、航运服务、跨境电商六大产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领牵动皖江城市及周边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国际投资与贸易,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一是聚焦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机器人、航空等片区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全产业链制度创新,助力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片区成立以来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6个,协议引资额2557亿元。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产值2022年分别增长29.3%1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2.79.4个百分点。二是依托综保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落地项目54个。华丰汽车电子、富春纺织、信义国际贸易等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推进菜鸟、天猫国际、宁波国际等跨境电商区域中心仓建设,保税跨境贸易电商(1210)业务累计完成860万单、交易额8.5亿元,成为省内最大的保税跨境贸易电商基地。建成跨境电商(9610)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实现新业务模式全覆盖。

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行动。按照国内一流、省内示范目标,打造行政管理高效、投资贸易便利、社会服务便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服务中心。实施零差别受理综合窗口、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5G政务服务智能大厅等创新举措,建立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为企业提供各类标准化事项(行政审批)和非标准化事项(企业个性化诉求)服务,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在全国首创了区块链赋能的一站式办结综合受理模式。目前已经承接省、市、区级审批服务事项共382余项,形成前台综合受理、中台专业支撑、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二是在全省首创非标准化服务区,收集企业金融、人力、培训等要素需求,还提供水、电、气、人才驿站、为企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服务。三是提供7ⅹ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引入智能政务服务工作台实现智能导办、材料智审等主题服务,开设帮办代办服务窗口,提供全流程保姆式跟踪服务。四是芜湖片区运行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中心20214月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标志性建设成果;芜湖片区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20231月入选省委改革办《2022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同年5月获市直机关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芜湖市2022年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八个领域专项行动。深化投资、金融、贸易、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实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产业优化升级、航运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八个领域专项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树立标杆。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一是锚定八个领域专项行动目标,全面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方案》100项改革试点任务,提前两年基本完成试点任务。二是聚焦八大领域,自成立以来累计形成创新案例180项,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案例49项,其中7项为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动产(供应链票据)质押融资业务模式、探索打造长江航运综合服务新模式、芜湖港智慧港口建设、全额风险代偿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长三角创新飞地与研发创新平台协同共建模式、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动产(供应链票据)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七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打造长江航运综合服务新模式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实现我省入选简报零突破。4项成果入选商务部贸研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1项成果入选全省十大改革案例;2项成果入选长三角制度创新联盟十佳案例;2项成果入选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

 


专栏10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五个区块链接建设行动。参照一地六县模式,对标青吴嘉,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拓展和延伸区;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促进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园区创新合作模式;推进各县(市)区与沪苏浙有关市的城区对口合作;加快推进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共建;充分把握《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上升国家层面的战略契机,深化与南京都市圈的毗邻合作。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等签约合作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协议,是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一市三省发布的重大合作成果之一。实现城区合作全覆盖,湾沚区、繁昌区、鸠江区、弋江区、镜湖区、南陵县分别与浙江省玉环市、杭州市临平区、南京市秦淮区、常州市天宁区、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台州市椒江区达成战略(友好)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全面的对口合作关系。着力推动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创新与沪苏浙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全市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已与沪苏浙园区达成15项园区合作共建协议,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园区合作共建的全覆盖。组建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合资公司,运营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打造研发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飞地创新模式,目前已有11家企业入驻。

三区两圈一廊协同行动。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建设。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落户芜湖航空产业园。与嘉定、合肥、苏州、无锡、温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办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与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城市签署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协议,推进创新券通用通兑,支持我市企业在区域内城市购买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推进无为市全境纳入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与南京等城市签署《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框架协议》《都市圈关于支持和保障南京都市圈共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合作示范区的决定》《都市圈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互认框架合作协议》等多项合作。

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协同行动。推动芜湖三元通用机场、合肥官亭通用机场等九城市航线互联互通,共同构建G60“空中走廊;加快推进芜宣机场改扩建项目和芜湖(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通用航空低空开放试点,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牵头发起G60“空中走廊建设,与嘉兴平湖通用机场、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等九城市通用机场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技术平台、人才资源、航线联通等合作。芜宣机场于2021430日正式通航运营,芜宣机场改扩建项目先期工程、加快建设,正按照客货并举、以货为主,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发展思路,打造多式联运综合运输平台,建设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20211226日在全省率先成立芜湖市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委员会,印发《芜湖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行动方案》《芜湖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责任清单》,芜湖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基地先后获批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中小企业通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安徽省通用航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安徽省航空特色产业园区等;园区获批建设国家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营运中心,入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长三角优秀产业联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芜湖航空小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特色小镇50强。

长三角区域绿色屏障构筑行动。打造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肩负起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的责任担当。建立健全联防、联管、联治新机制,夯实绿色发展本底。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与南京都市圈城市联合签订《南京都市圈跨区域环境污染执法联动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都市圈跨区域环境污染执法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跨区域环境污染联合执法和纠纷处置的能力与水平。与宣城、马鞍山市将长江、青弋江、裕溪河、扁担河等多条跨界河湖纳入联合河湖长制管理。全国首创智慧长江治理模式,启动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现长江大保护从九龙治水统一作战的转变。打造十里江湾、百里绿廊。科学编制我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布局。

开放发展平台高质量建设行动。高质量推进中国(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综合保税区建设,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高标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规格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芜湖)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等重大展会。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自贸区芜湖片区陆续与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城联动创新区、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联动开展制度创新、共筑产业协作平台、合作共建综合保税区、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跨境物流产业园入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保区建设提质增效,建成菜鸟、天猫国际、宁波国际等跨境电商区域中心仓。芜湖跨境电商产业园累计进驻企业38家,在省级考核评估获优秀等次;2022年跨境电商交易额5.4亿元,增长80%1210业务完成420万单,较2021年翻两番。建成智能保税仓项目一期,满足企业扩大业务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项目一期开工,打造国贸升级转型示范基地、保税+”创新基地、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基地及综合配套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成立环保、安全、市场管家等综合咨询管理队伍,形成政府+管家+企业的三方联动机制,探索园区综合管家服务新模式。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吸引近400家参展企业,创下历届之最。

一卡通芜湖样板打造行动。持续深化推进一卡通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应用,拓展公共服务、待遇补贴、医疗健康、创业融资、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公共交通等七大领域的一卡通应用深度,全力打造居民服务一卡通的全国样板。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主动提升社保卡服务效能,全市社保卡持卡人数达345万,三代社保卡发卡237万张;建设服务网点471个,其中快速制卡网点153个,配备自助发卡机104台,网点分布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深化一卡通应用,实现社保卡在公共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开通190项服务事项,涉及29个职能部门。实现办事一卡通”“交通一卡通”“文旅一卡通”“资金一卡通等多领域一卡通用。承办2020年全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研讨会和2022年南京都市圈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创新拓展工作推进会,向各地市参会代表介绍了我市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本地消费等领域应用,推广芜湖经验。

 


专栏11 教育现代化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基础教育全面腾飞行动。实施学前教育、中小学校、高中、职业学校及智慧学校建设项目。新建幼儿园29所,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项目46所,新建、改扩建高中教育阶段学校项目7个,新建、改扩建中职教育学校项目3个。新建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做好芜湖市国防教育学校、市少年宫迁址等。加快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中小学校建设等。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2021年以来,全市已开工建设47个、已完工37个,开工、完工项目个数占五年规划的44.34%34.91%,完工面积约12.26万平方米,累计已新增公办园学位12650个。全市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建设项目已开工19个、开工面积25.73万平方米;已完工14个、完工面积18.12万平方米,开工面积、完工面积分别占五年规划总数的59.83%42.15%,累计完成投资额7.26亿元。全市已开工项目91个,开工面积21.02万平方米;已完工73个,完工面积15.69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额17338万元(其中:土建项目完成投资15111.3万元、设备购置完成投资2226.7万元),占五年规划总资金的62.31%

职业教育全面振兴行动。申报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125个,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示范校、示范校职教集团、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等9大类工程。申报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培养更加适应我市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我市113个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已完成中期评估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建设。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商科等新产业、新技术领域,联合头部企业,以头部企业出标准、核心企业建内容、地方企业共参与形式,探索并实践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途径,落实专业和产业、课程和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三个对接,促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衔接,推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目前,该校先后与自贸区、南陵县、市农业农村局、阿里巴巴、埃夫特等单位共建自贸区产业学院、智能物流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阿里巴巴数字商业学院、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等20家校级特色产业学院。二是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了电子商务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金融科技产教融合型企业、家政服务与管理产教融合行业、产教融合型快递智能装备行业、信息技术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19个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已于2022年完成项目中期评估工作。

教育条件全面提升行动。及时更新校园安全设备,课桌椅卫生间全面升级,重视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体质健康、监控智慧化、音体美劳实施完备化。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及时更新校园安全设备,课桌椅升级,重视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双一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辅导室覆盖率100%)工程,加大心理辅导室建设力度全市中小学现有心理辅导室481所,较去年9月新增54所,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实现100%覆盖。各校科学规范建设心理辅导室,运用辅导室开展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工作。

教育信息化全面奋进行动。提升芜湖智慧教育应用平台服务能力,建设“1452”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构建区域教育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区域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区域教研服务中心,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市共有421所中小学校,已全部建成智慧学校,覆盖率达100%,智慧课堂建设班级数为2572,教师移动终端数8404,每百名教师拥有移动终端数为32.9,学生移动终端数107765,每百名学生拥有移动终端数为32.1。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实现了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

教师队伍全面强化行动。实施行知计划,引进50名教育高层次人才,分层次培养20名教育家型教师(校长)、300名卓越教师(校长)、1000名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实施《芜湖市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办法》(行知计划),通过市域外优秀教师引进、赴全国重点院校招聘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赴安徽师范大学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等途径引进各类人才,已引进101名教育高层次人才:其中B类人才3名,C类学科带头人11名,紫云英计划C5人才1名,D类市级骨干教师27名,E类公费师范生16名,国家和省重点院校毕业生43名。分层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校(园)长、卓越教师、骨干教师,对列入以上培养层次的人才,在5年培养周期内,给予经费扶持,其中60%用于项目补助,40%用于个人补贴。已培养卓越教师437名(其中名校园长62名,名班主任117名,名师76名,学科带头人182名),市级骨干教师689名,人才项目经评审已立项148个。持续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签约32人,入职93人。

重点推进项目。皖江学院新校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项目、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建设、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市产教融合综合体、安徽中医药高专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无为中学东校区、芜湖市特教中心、芜湖机械工程学校实训基地项目、芜湖市公办幼儿园提质扩容工程、芜湖春谷智能职业技术学院、芜湖科技工程学校新校区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南陵智能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等。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目前共有4个学院入驻,引入安普科技、咪鼠科技、佐标智能科技等公司进驻校区开展产学研合作。二期项目2021年已全部竣工完成并投入使用。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建设获批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学校总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米。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10号)要求,对197所建设单位的评价等级进行了公示,学校评价等级为优。

皖江学院新校区已投入使用。筹建芜湖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经省政府同意、教育部备案,芜湖航空职业学院已列入安徽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筹建芜湖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纳入《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基本办学条件完全达标,正在评估投入保障和风险防范能力。安徽中医药高专创建应用型本科建设。升本工作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政府共建项目。

 


专栏12 健康芜湖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联动机制;建立高效有力的医疗救治体系;打造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妇幼保健体系不断完善;建立3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立防治结合的职业健康体系;打造执法有力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体系;实施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乙类乙管部署要求。加强救治体系建设,按照两个4%要求设置重症床位,加强预警监测力度,强化变异株和重点人群感染情况监测;推进妇幼保健体系不断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行动。完善市、县级疾病预防制机构网络建设。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化核酸检测实验室,并具备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检测能力。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芜湖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9家疾控机构于20209月开始到20218月陆续完成实验室能力建设。采购实验室大型设备30余台,项目总投入约3590多万元,切实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行动。建设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实施市传染病医院(市三院)能力提升项目,无为市、湾沚区、繁昌区、南陵县依托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院区,承担传染病筛查、疑似病例隔离观察、一般病例收治等任务。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市传染病医院(市三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四家县级医院(无为市人民医院、南陵县医院、湾沚区总院、繁昌县人民医院)县级医院救治能力项目均已完工,有效提升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

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行动。争取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在芜落地并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华师大附属芜湖医院听力与言语医学中心、皖南肿瘤防治中心、市一院儿童医学中心等。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已在三山经开区开工建设,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华师大附属芜湖医院听力与言语医学中心建成,芜湖市肿瘤医院(皖南肿瘤防治中心)方案设计基本完成,市一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体完工。

人才强卫行动。大力实施华佗计划,引进100名卫生高层次人才,分层培养50名市级名医、100名卫生优秀人才、200名卫生骨干人才。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水平。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1名以上全科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1名合格村医。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2021年以来,全职引进卫生高层次人才56人,柔性引进发达地区知名专家299人,培养市级名医30名,卫生优秀人才60名,卫生骨干人才80名;全市51个乡镇卫生院中共有443名全科医师,699个村卫生室中共1400名合格村医。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省级中医医疗中心、第五人民医院创建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提高中医药特色诊疗水平。支持湾区创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布局建设10个市级重点发展中医医院和三级医院中医科。加快推进芜湖市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皖南中药制剂中心建设。筛选、培育3-5个中医优势病种、5-10个优势专科。建设1-2个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1-2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创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新安医学研究中心。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皖南中药制剂中心建成试运行,市中医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大楼投入试用,进一步增强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皖南康复医院省级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全面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效果评估。继续推进芜湖市中医医院与浙江省中医院合作,争创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中医优势重点专科。


专栏13 全民健身提升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重点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县(市)区建有小型体育馆、小型体育场、游泳设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镇街建有小型室内健身中心(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球类运动场或笼式足球场;行政村(社区)建有公共体育设施。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深入推进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口袋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2021年,全市新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90个(省体育局部署年度任务数为178个),其中建成赭山公园健身广场、神山公园6.7公里健身步道和休闲运动场、梅冲山地自行车与徒步赛道等。2022年,全市新建410余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维修改造提升和配建480余个。弋江区结合青弋江南岸廊道改造建设,建成了沿江4.8公里健身步道和高架桥下篮球场、健身广场等设施;同时建成十里江湾公园和南沿河路健身步道联通建设工程。各县(市)区小型体育馆、小型体育场、游泳设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建成率达75%;镇街小型室内健身中心(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球类运动场或笼式足球场建成率达75%,行政村(社区)建有公共体育设施率达100%

全民健身活动普及行动。建设9个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市级1个、县(市)区级8个),体育类社会组织超过30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1万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0%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建成科学健身指导中心2个,体育类社会组织27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9500名。持以全民健身,乐动芜湖为特色主题,丰富社区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61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120余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9.3%

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行动。推进体教深度融合,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超过30所,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超过30个,市、县(市)体校实现全覆盖。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兴奋剂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做好反兴奋剂工作,无一例兴奋剂事件。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新增命名2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家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家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青少年体育组织得到健康发展。成功承办了省青少年科技锦标赛(车辆模型)、省青少年科技锦标赛(航空模型)、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省青少年田径冠军赛、省青少年射击冠军赛、省跆拳道俱乐部精英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芜湖籍运动员姚千寻获得2022年射击(步手枪)世锦赛青年组女子25米手枪团体冠军。

三大球和冰雪运动发展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足球、篮球、排球,赛事活动年均50场以上。建设市冰雪馆,推动开展群众性冰雪体育活动,推进冰雪项目进校园。

该项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足球、篮球、排球,赛事活动年均50场以上。通过招商引资谋划推进市冰雪馆建设,推动开展群众性冰雪体育活动,推进冰雪项目进校园。

体育产业升级行动。积极申办、举办全国击剑冠军赛、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昆仑决格斗等国内国际有影响力、高品质的体育赛事活动。争创省级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5个、国家授牌汽车自驾运动营地2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力争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举办2023年芜湖航空马拉松、皖美山水骑行赛·芜湖响水涧站暨芜湖市首届自行车公开赛、2023年长三角汽车(房车)集结赛(芜湖站)等有影响力、高品质的体育赛事活动。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 个、国家授牌汽车自驾运动营地2个、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汽车自驾运动营地1个。202111月,2021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我市组织6家单位参展(安徽展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34亿元左右。

重点推进项目。市全民健身中心、市游泳跳水馆、市青少年体育学校搬迁安置工程、市奥体中心冰雪馆、江北科技文化中心体育生态公园、新兴铸管老厂地块体育生态公园、大阳垾体育生态公园、滨江体育生态公园、无为市奥体广场、南陵县城南山地体育生态公园、湾沚区花桥横岗航飞体验营地、湾沚区天源时光航模飞行基地、繁昌区室内游泳馆、繁昌区全民健身中心、繁昌区综合体育馆等。

该项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市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立项、可研已批复,环评、人防、洪评、交评等评估工作已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已批复。

市游泳跳水馆:项目立项、可研已批复,环评等评估工作已完成,市规委会已通过方案设计。目前项目正在开展概算编制、施工图深化设计。

市青少年体育学校搬迁安置工程:项目名称已改为芜湖市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心,已立项,已确定选址。

市奥体中心冰雪馆:正在招商引资中。

江北科技文化中心体育生态公园:规划中。

新兴铸管老厂地块体育生态公园:规划调整中。

大阳垾体育生态公园:已建成。

滨江体育生态公园:正在建设。

无为市奥体广场:目前该项目名称已变更为无为市奥体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立项、可研、土规、环评审批手续,已入安徽省财政厅2023年第一批专项债项目库。

南陵县城南山地体育生态公园:正在规划设计中。

繁昌区室内游泳馆:2022年已建成。

繁昌区全民健身中心2022年已建成。

繁昌区综合体育馆:2022年已建成。


专栏14 “一老一小服务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运营提升行动。分类明确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养老服务指导(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和运营模式,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管理、设施配备、服务质量标准等,提高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服务能力。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出台《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造的实施意见》,明确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功能定位和设施布局。谋划出台养老服务三级中心等级评定标准,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差异化运营补贴,提升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运营水平。

老旧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配置行动。推进老旧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通过国有闲置资源改造、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养老服务用房配置,充分考虑区域内老年人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以《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抓手,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提升改造,推进老旧小区利用各类闲置资源配套养老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家庭养老功能支持行动。落实家庭养老责任,大力发展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推行政府购买喘息服务。实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计划,借鉴长三角等地服务品牌经验,普及居家护理知识技能。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落实家庭养老主体责任,推进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建设,让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目前全市已完成建设9家,推进建设3家。探索向高龄、失能、半失能群体提供医养融合型的居家养老上门护理服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培训,不断夯实家庭养老基础地位。

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行动。加强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每个县建设(含新建和改建、扩建)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促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水平提升,自2020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了12家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确保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行动。实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方案,到2025年,培训养老护理员10000人次,其他相关人员、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2000人次。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打造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完善人才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全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参加省级和长三角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方案,深化校企养老服务领域合作。开展常态化养老从业人员培训,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训近万人次。委托第三方开设专业培训班,培养养老行业从业者近700人次,培训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失能家庭照护者共128人次,有296人通过培训考核获得初级、中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70人获得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了我市养老护理领域工作人员的持证比例,增强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护理能力。2022年我市杨雯、王燕、马代娣获安徽省最美养老护理员称号。2023年成功举办第二届芜湖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在全市9个县市区近2000名养老护理员中层层选拔出4名参加省级选拔赛。在2023年安徽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市选手包揽大赛总成绩前三名,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优秀组织奖。以赛促学、以赛提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提升。

智慧养老服务水平提升行动。实施智慧养老,打造智慧养老产品用品产学研基地。建设市级智慧养老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开展线上线下养老服务运营,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持续推进芜湖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包括数据管理中心、4套业务系统和专题门户,汇集养老服务信息,监管养老服务行业与状态,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平台已实现养老服务数据资源的整合、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动态监管、养老智能决策分析、养老服务政策宣传,以及老年助餐服务等创新场景应用。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智慧助餐信息系统,助餐记录达150多万余人次,日均就餐达8000余人次。不断巩固6家省级智慧养老机构和智慧养老项目,培育一批智慧养老机构。与安徽师范大学合作建立芜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打造1家省级智慧养老产品用品产学研基地(芜湖市鸠江区智慧养老产品用品产学研基地)。

长三角区域医养康养基地共建行动。集聚养老服务资源,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园区。完善康养设施,打造4-5家健康旅居养老示范基地,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引导本地康养企业自主发展,着力培育建设一批服务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辐射能力强劲且在长三角区域有竞争力的旅居康养项目。充分利用我市自然旅游资源,南陵丫山森林康养基地、霭里森林康养基地入选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芜湖市繁昌区马-梅-长康养基地荣获安徽省养老服务业长三角康养基地。2023年推荐了湾沚区红杨珩琅山玫瑰谷·桥乐居康养基地参加长三角康养基地认定。

托育设施建设行动。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2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较多的县(市)区每年建成1个普惠性托育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城镇社区托育机构全覆盖,全市托位数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共有258家托育服务机构已在卫健部门备案,其中独立托育机构61家。2023年度申报安徽省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6家,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机构16家。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加强儿童宜居环境建设,以营造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成长环境为导向,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试点项目。完善母婴设施配套,在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普遍设置专席及绿色通道。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印发实施《芜湖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27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社区全覆盖;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不少于10家儿童友好社区;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向儿童免费开放,儿童友好的文化体验更加丰富,建成省级儿童友好城市,争取列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专栏15 创新创业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行动。加强人力资源众创空间、人力资源研究院、人力资源线上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逐步形成一个开放全面的服务社区建成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功能、差异化、辐射化的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逐步优化以安徽芜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的一园多址、功能互补的梯次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协同发展机制,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布局,谋划启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品牌效应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示范平台。目前我市整个产业园体系已入驻机构480余家,累计实现税收28亿元。

承接长三角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行动。优化和完善载体服务业态和运营模式,构建联接长三角的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产业链,打造专项承接长三角创业团队的芜湖市长三角一体化创业基地。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全面集聚全市各类创业创新要素,积极参与长三角创业活动。建设芜湖青年创业中心,创业服务联合会常态化驻点办公,面向长三角免费开办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投服务、创业问诊等服务。成功举办首届创心服务 成就梦想首届创业芜优创享荟活动,依托创业服务联合会,与外企德科、华普亿方等优质服务机构就创业人才引育、创业场地开放、创业资金扶持、创业服务支持开展全方位合作,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开发创业芜优一体化服务平台,集成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融资等功能,链接全市80余家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资源,重点为长三角地区创业者提供包括创业培训、人力资源、财税管理、企业经营、法律援助、成果转化、融资上市等贯穿创业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体验场景,构建在芜一键创业创业服务链条。

G60科创走廊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行动。打造G60科创走廊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服务全国的皖江人力资源公共实训基地,在市县区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搭建政、商、学、企、研合作平台,同时打造成为永久性技能大赛基地、技能鉴定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全力打造皖江人力资源公共实训基地,与芜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芜湖市应急管理局、北航教育集团、天津职业技能师范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国营芜湖机械厂、奇瑞控股、芜湖造船、中车庞巴迪、钻石飞机、埃夫特机器人等共14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政校企研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为芜湖市战新产业发展和推动技术创新,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基地先后获得“G60科创走廊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基地”“省级安全生产技能实训基地”“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芜湖市安全生产技能实训基地”“芜湖市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芜湖市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示范园地”“芜湖市皖厨培育工程定点培训机构”“芜湖市暖民心行动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等荣誉。先后主办、承办了SYB创业培训后续服务、省、市高技能人才研修活动、46届世界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第十八届振兴杯安徽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四届安徽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省级、国家级比赛,十四五以来各类培训、评价、竞赛和接待各类研讨、交流活动参与人数5万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区域重点实训基地,影响力向长三角乃至全国辐射。

 


专栏16 政法强基行动

专栏内容

进展情况

智慧政法。深化智慧政法平台建设应用,打造跨部门大数据平台和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社会治理决策机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深化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应用。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智慧政法建设融入数字芜湖建设总体框架,设立专项资金,与北师大合建芜湖市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与实践基地,共同发挥芜湖市政策、资源优势与北京师范大学智库、学科优势,促进高校高端智库理论研究优势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化跨部门一体化办案系统拓展应用。在前期财政预算2500万元投入“206”系统所需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继续加大投入,帮助基层政法单位采购电子质证软件系统、电子质证触摸一体机、电子签名捺印板等软硬件设备,实现全市公检法部门154个办案所、队、科、庭、室硬件配备全覆盖。

智慧法院。建设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法院。重点进行审执数据资产治理,建立数据管理和控制的完整体系。将庭审无缝平移到互联网平台,为庭审参与各方提供便捷、安全的网上开庭服务。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升级改造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自助诉讼终端、智能云柜等设备,优化12368热线诉讼服务功能,运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安徽法院诉讼服务网等平台,为社会公众、律师、诉讼参与人提供在线立案、在线缴费、在线调解、跨域立案等线上诉讼服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集网上随机选择机构、在线办理委托、线上移送鉴定材料、重要节点计时提醒、电子回传鉴定文书、多网信息交互等10余项功能于一身的司法辅助系统,依托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电子送达、电话录音送达、网络公告送达等多种方式,积极构建多元化送达体系。

智慧检务。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全面推进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应用,持续优化流程办案、辅助办案、案件管理、数据应用和知识服务功能。参与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智慧检务工程、检察大数据中心、智慧检务创新平台、检察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检察工作智能化水平。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贯彻落实数字检察战略,探索开展数字检察年专项活动,让科技赋能检察工作动起来、活起来。设计创建并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打通政法各机关信息壁垒,以现代化手段助力检察队伍专业化履职,驱动检察监督提质增效。将大数据技术落实到检察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探索办案区、检察听证室标准化、科技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规范完善调查取证、调阅案卷等办案活动。

智慧警务。统筹建设芜湖公安大数据中心,优化警综平台、执法办案、PGIS等基础性、通用性应用系统,统筹推进智慧侦查、智慧勘验、智慧经侦、智慧禁毒、ZDRY、情指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能交通管理、智能执法办案、智慧监管、智能警务管理、智能网安、智能技侦等骨干应用系统建设。以雪亮工程为基础,建设完善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安全、共享、运维体系。构建以5G云终端为核心的移动装备体系,创新移动警务应用,构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整合全市公共视频资源,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及延伸项目慧眼+”建设,汇聚78类场景、8万余路物联感知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设置环市、县区、重点区域三层防控圈,在重点部位建设人脸识别等智能前端,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效提高,打防管控水平稳步提升。搭建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运用超远距离热成像云台、卫星遥感、雷达等技术手段,实现长江干线全流域、全时段、全覆盖看得到,再运用人工智能、自动报警技术,实现看得清”“看得准,做到实时联动执法和有效精准打击。

智慧司法。推进解纷芜优平台延伸使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应用,通过平台汇聚更多、更优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三大平台服务、监管和保障的有效整合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法律服务。

该项建设进展顺利。开展解纷芜优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建设应用工作,通过在线调解、司法确认、诉讼等手段,提升调解效率和调解质量。建立解纷资源库,支持24大类纠纷事项全覆盖,依托2000多万项咨询数据库,为公众提供PC端和小程序端两种服务入口,通过平台智能机器人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矛盾纠纷在线咨询。平台开通以来,入驻线上调解机构224家,注册线上调解员79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