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江区白茆镇:聚焦银发群体,守护幸福“食”光
一菜一汤,品出民生温度;一粥一饭,尝出幸福晚年。为贯彻落实安徽省50项民生实事行动,鸠江区白茆镇积极响应,聚焦银发群体,整合多方资源,全力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发挥政府力量,保障食堂常态运营。民以食为天,对于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等群体而言,日常饮食问题尤为突出。为改善民生,让居民切实受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白茆镇聚焦“完善服务设施配置”“提高服务人员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监管监督”四个重点,让老年人能够吃上“安心饭”“贴心饭”。截至目前,白茆镇老年食堂常态化运营,切实为部分群众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
引导志愿力量,提升老人用餐体验。“曹爷爷,我们今天又来啦!”正值暑假期间,老年食堂里时常能看到许多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身着志愿红马甲,亲切地服务着前来就餐的老人们,为老人端菜、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提供情绪价值,提升老人们的用餐体验。同时通过推行“党建引领、社工助推、志愿者参与”的工作模式,白茆镇充分发挥乡贤力量,邀请他们作为特邀监督员、爱心志愿者,为就餐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真正实现群众参与、志愿管理,共同营造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借助公益力量,兜底老年助餐服务。与社会化餐饮相比,村居的老年食堂公益属性较强,在成长初期往往难以做到盈亏平衡,要实现价廉物美,离不开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多方支持。“成立初期,老年食堂每月大约要亏损4000元,多亏了政府的补贴政策以及村居各位乡贤慷慨解囊和公益组织的捐款捐物,现在已经能逐步实现收支平衡了,收到的资金全部都纳入了食堂运营的专项基金,”义圩村老年食堂负责人说道。
社区小食堂,承载民生大文章。老年食堂的建设不仅关乎一餐一饭,更关乎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尊严。以义圩村为试点,通过“老人付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菜园供一点、志愿者助一点”的“五个一”运作模式,共同为老年人做好“一餐饭”。社区小食堂在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的同时,也成了社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老年人在此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更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邻里情谊,分享生活点滴。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志愿者们更是主动上门服务,将关怀与温暖送到家中。下一步,白茆镇将不断优化服务,提升质量,继续深化民生工程建设,确保老年食堂能够持续为老年人提供温馨、便利、健康的餐饮服务,让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幸福“食”光,共同守护这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温度。